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用工荒”正以蝴蝶效应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进口商们。
在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东南角区域,集中了很多从事服装纺织品进口批发的华裔商人,他们的货源地大多在中国南方各地,因此,对“用工荒”问题给自己生意上带来的影响都颇有感触。年近五十的潘先生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位。
无奈的潘先生
潘先生在20年前从香港移民来美,在洛杉矶经营服装进口批发生意已经有十年多了,主要从中国广东佛山和福建厦门等地进口服装,然后批发给美国西南部各州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在2005年美国经济景气较好的时候,潘先生还曾经试图向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供应牛仔裤,但考虑到货款回笼周期太长导致资金周转不畅等因素,他还是主攻一些小型连锁超市和小型批发商,积累了相当稳定的客户群。
谈起中国南方“用工荒”的蝴蝶效应,潘先生的话匣子一打开就难以合拢了。他对《世界博览》记者说,“在美国做了几年服装进口生意之后,我就感受到中国年不太好过,后来总结出一些经验,比如每年到了秋季,我都会比平常多订一个季度的货,因为临近年底的感恩节和圣诞节旺季,销售量会增加很多。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农历新年期间中国的生产厂家基本上都停工,不再接受新订单,或者把供货价格提高,而交货速度会变得很慢,因为工人大多数回老家过年了。”
以往,潘先生会在元宵节前后向中国的生产厂家下达春季服装的订单,此时的供货价格和发货速度都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但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潘先生得到的回应是供货价格提高了将近2成,而且交货速度还要延长至少3个星期。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今年厂家通过邮件发过来的款式种类比往年要少很多,甚至部分所谓的新款,可以明显看出是在去年款式的基础上稍微进行修改而来的。
潘先生说,“我最近面临很大的压力,深怕一些客户会向我的竞争对手订货,从而直接导致订单量下降,进货成本进一步增加,这样一来就很快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周期里面。”作为一个进口批发商,最害怕的就是遇到这样的局面。而潘先生的最大供货商是在广东佛山的一家服装厂,经过多次交涉,厂家表示非常抱歉,但春季服装实在没有办法减价,也没有办法再增加更多的款式,因为今年的“用工荒”实在太严重了。
据厂家方面介绍,往年元宵节前后,到老家过年的工人们基本都回到工厂,开始恢复正常的生产作业,而且款式一般都已经设计到位,但今年元宵节过后两个星期,工人返厂率还不到6成,厂家不得不提高工资到处招聘。在去年薪水的基础上增加10%开始,一直到增加近50%,还是没有招聘到足够多的熟练缝纫工。结果就是产量不足,新款式减少,生产效率降低,供货成本增加。
“越南制造”发威
无奈之中,厂家向潘先生承诺,他们可以尽量提早给客户提供今年夏季的服装式样,并且争取今年夏季的服装批发价格和去年持平。对此,潘先生虽然在口头上表示感激,但心里还是觉得不太踏实。
他说,“目前这种高成本聘请工人的情况在短时间恐怕无法解决,工资一旦涨上去就很难下调,这上涨了近一半的铁板钉钉的劳工成本,只能在供货价格方面进行消化”。
“这两年的生意真是越来越难做了,美国消费者的钱包不鼓,人民币升值持续不断,还有去年以来的棉花涨价,再加上今年的劳工成本飞涨,进口服装单件价格成本越来越高,而有些产品的质量反而越来越差。”潘先生慨叹道,“但幸运的是,我的客户群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失,也许是因为我的对手也都遇到同样的问题,大家都是小心翼翼地在厂家和批发商之间周旋。”
谈到目前的对策,潘先生透露,他即将去中国江西、湖南等地考察一些具有较好出口资质的服装生产厂家,把冬装和春装的订单分散到那边去。“我听说广东佛山的厂家就有很多工人是从这两个省来的,想必那里的当地熟练缝纫工人会比较多一些。”至于是否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寻找可替代的供货商,潘先生很明确地表示,自己还是熟悉中国大陆的经营环境和文化氛围,业务沟通与交通来往都比较便捷,近期还不想到完全陌生的地方寻找值得信任的合作者。
不过他也表示,自己已经感受到来自当地一些越南裔服装进口商的竞争压力。“越南人也过农历新年,但没听说有生产厂家长时间缺工的问题,所以他们从越南进货一直比较顺畅,价格也不贵,不过样式和质量还是不如我们从中国南方进口的。我依然有信心留住自己的主要客户。”
产业链优势尚存
随后通过电话连线采访了在纽约等地经营袜子进口批发生意的林先生,他的年纪比潘先生小几岁,但在美国做进口商的经历却多了几年,因此也有不少想法和见地是蛮独到的。
从小在浙江瑞安长大的林先生向记者表示,自己在很早以前就遇到过春节前后供货瓶颈的问题,因此,对于选择生产厂家方面考虑得比较周到,现在的主要供货厂家就在自己熟悉的家乡——瑞安。
瑞安80%的工人来自当地的农村,而且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一个规则或者说是习惯,每到黄金周期间都是有足够多的工人自愿当班,当然他们会得到合理的加班费,而放假轮休的只是办公人员,因此基本上不影响生产出货。
“我们的厂家对于工人管理下足了功夫,在提高福利之外还增加了一些人情味,因此逢年过节也都能确保供货顺畅,适当增加一点劳工成本是可以接受的。”林先生说,“导致供货价格提高的成本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原料和辅料涨价,包装费和运费涨价等,但是我们在美国市场坚持自主品牌,经营利润还是有保障的。如果是给大型连锁超市供货商做贴牌加工,利润空间就非常有限了,再遇到因厂家开工不足而导致批量上不去的情况,这个生意就很难做了。”
坚决不做贴牌加工的林先生补充说,“美国韩裔进口商也大多是从中国大陆进货的,他们的品牌经营理念是值得我们华裔同行学习的,低价竞争的办法无法消化那些难以控制的涨价因素。其实这十年来,美国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产品的认可度是越来越高了,只要我们的产品保持优良的品质和较高的性价比,这个市场是可以越做越大的。”
至于会不会像潘先生一样到劳工充裕的内陆省份寻找新的供货生产厂家,林先生表示暂时不会,因为能够全面确保产品质量的成熟供应链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搬走的。他说,“你可以移植几棵树,但要搬迁一片树林谈何容易?以袜子和皮鞋制造业来讲,在浙南地区有一应俱全的配套供应链,小到针线辅料,大到包装纸箱,以及高效的物流系统,还有义乌这样独一无二的小商品集散基地,到哪里可以比较完全地复制出来呢?”
当记者提及一些美国进口商把目光转移到越南和印度的时候,林先生认为不必大惊小怪。他说,“至少就我熟知的袜子加工行业,中国厂商的竞争力还是很强的。我可以简要举个例子,2005年的时候,浙江诸暨有家袜子工厂搬迁到越南,主要目的是规避美国的纺织品进口配额,另外也可以节省大概20%的劳工成本。但是三年之后就不得不撤回来了,因为配套的供应链形成不了,哪怕是缝纫针坏了,也要到国内请师傅去修,机器设备的维修就更费时费力了。”
林先生也表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某些纺织品加工业会变得更加成熟,但毕竟生产规模有限,很难赶超中国经过30年时间打造的成熟供应链。据他介绍,由于中国厂家对袜子生产设备的需求很大,意大利的有关设备制造商只做中国人的生意,无暇顾及其他国家厂家的订单。
林先生还说,“虽然我自己没有去过南亚国家,但知道有同行和客户到那边订货,据说印度一些袜子厂家的包装纸箱只有两种规格,因为缺乏配套的纸箱生产商;而巴基斯坦只能做黑白灰颜色的袜子,因为没有相应的彩色印染厂。我觉得这其中还隐含一些经营文化的因素,我们中国人善于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这对于培育和完善加工行业的供应链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可以克服原料成本和劳工成本上涨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