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广州金龙盘外贸服装城做外贸的张先生总是麻烦不断。
一个非洲客人定了一单货,并交了定金,但后来发现挣不了钱后,客人就消失了。他正愁着如何处理这批货。
“这条裤子35元人家也不要,但出厂价就要三十几元。”张先生指着一条牛仔裤反问道:“材料价格涨了,裤子怎么可能不涨价?”
张先生称,除了人民币升值,材料涨价是他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棉花这轮涨价,始自2009年国庆节前后。
以3级棉为例,当时价格已逼近15000元/吨,上涨5000元,上涨幅度达50%。
2010年春节后一段时间,129级棉花价格始终稳居16000元/吨。
而后,标准棉花价格指数突破16000元/吨,接近17000元/吨大关,高级长绒棉市场价格则高达24000元/吨。
“在新棉下来之前,棉花资源量将非常紧张。”有分析认为。
此时,“拎着现金收不着棉花。”做棉花生意的温商黄志伟说,2008年棉花滞销,使得2009年棉花产量大幅下降,从而价格上扬,这又导致棉农和加工厂惜售。
更为严重的是,国际棉花供应也十分紧张。美国去年棉花收成也不如往年,印度也在控制出口数量。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飞马进出口有限公司贸易管理部主任茅霞华依然参加了第107届广交会,但以接短单为主,“就算客户想做长单,我们也不会接。”
茅霞华的眼光得到了验证。
就在4月16日,在山东德州举行的2010棉花产业高峰论坛上,与会代表惊叹棉价:“涨疯了!”
面对“疯狂”的棉价,国家发改委、铁道部组织新疆28.4万吨棉花到内地,但这主要给27家大中型纺织企业使用,并未流通到市场。
而此时,全国只有290多万吨商业库存,与需求相比还差30-40万吨。
5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召集棉花宏观调控联席会议,确认5月已额外下发80万吨棉花进口配额。
而市场走势并没有逆转。
5月26日,中国棉花展望信息咨询公司分析师李仁说,皮棉价格早已突破每吨1.8万元。
而到了6月,棉价则冲破18000元/吨大关。
此后,很多企业纷纷预测,“棉价即将从18000元/吨降到16000元/吨,棉纱也会随之下降。”山东武城华兴集团棉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说,根据公司市场调查得到的预估结果,新棉花在9月份上市后,棉价至少要下调2000元/吨。
于是,他们在7月底就开始抛售存储棉。
同时,8月10日起,中储棉以16500元/吨的竞卖底价,每个交易日“抛储放棉”1.5万吨左右。
但由于储备棉投放市场前,有关部门将底牌公开化,相当于“直接告诉市场,政府计划拍卖底牌是60万吨。”国际期货上海农产品分析师蒙作为说,从而进一步带动价格上涨。
于是,8月下旬,私募基金人士金涛也携巨资进入郑州棉花期货。
“一周时间,我们赚到了接近4%的涨幅。”金涛说,在私募圈内,紧盯棉花期货的资金超过10亿元。
就在各种力量的影响下,棉花期货价在8月又较前月上涨了4.5%。储备棉平均成交价已由8月中旬,最低每吨不足1.7万元涨到每吨超过2.2万元。
此时,浙江外贸贸易商李先生在秋交会上,“带着纺织加工企业吃了一顿饭就回来了,客户倒不少,也愿意下单,但我们不敢报价。”
这时,江苏一家外贸服装企业,由于棉价上涨,赔掉了4亿美元。他们是在年初3月份接的单子。
进入9月,面价更加疯狂。
“棉花价格在4天之内上涨了20%。”9月20日,工业与信作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王伟说,9月25日,棉花价格创近10年新高,突破20000元/吨。
仅仅半个月后,棉花价格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3万元/吨。短短一个半月,国内棉花价格涨幅已达50%之多。
而期间,美国农业部(USDA)公布了2010/11年度全球棉花产销存预测。报告称,全球棉花生产量比9月份预测值下调6万吨,其中中国下调21.8万吨。
而到2010年11月中旬,棉价达到了创纪录的33000元左右/吨,较2009年同期上涨了将近两倍。
这是1999年国家放开棉价十多年来,棉价最高纪录。最近几天棉花每天都能上涨几百元。”中国棉花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
此时,棉价几乎到了不可承受之重。
发改委紧急下发相关公司股票走势通知,要求严厉查处散布涨价信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的行为。
随即,国内328级棉从11月11日冲上31235元/吨后,大幅跳水,一度跌到26000多元/吨。
尔后,12月逐渐趋稳并小幅回升,徘徊在28000元/吨左右。
但是,“但供求矛盾并未彻底改变,不太可能跌到2010年9月暴涨之前。”江苏弘业期货董事赵伟雄分析说。
正如赵伟雄所言,2011年3月初,棉价再度跃上33000元/吨。
“广州增城不少牛仔裤生产厂家已关门或大幅缩减规模,假如我们也撑不下去了,会考虑转向投资其他行业。”南大地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毅雄说。
很多企业生存越来越困难。
“棉价疯长,人工和辅料也在涨,如今一件衣服的成本比往年增加20%,大多数消费者可能会感到有心无力。”很多企业这样说。
而在七匹狼股份董事长周少雄看来,“今年所有服装产品都会涨价,涨价幅度为10-20%左右。”
这个涨幅里,还有劳动力成本的增加。
正如有的老板所言,人工、原料和人民币升值已经成为企业的“新三座大山”。
2011年,中国企业能挪动劳工这座大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