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业的创造力与出口的品质有了大的提高,扭转了以数量增长为主的出口局面。但我国纺织业出口形势仍不容乐观。”日前召开的2010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论坛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认为。据介绍,2008年到2010年,我国服装出口的数量下降了万分之二,但是出口价值增长了25%。整个“十一五”期间,出口数量对纺织业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占到44.5%,价值增长的贡献率占55.5%。
出口环境更复杂、成本压力在加大
数据显示,今年1—2月,我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累计122.7亿美元,同比增长20.8%,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8.7个百分点;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累计197.9亿美元,同比增长9.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4.3个百分点。出口增速下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巩固“质的提升”、实现行业稳定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国际市场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市场的复杂性与竞争的激烈程度都在倍增。传统发达市场的债务危机仍未消除,一些国家已开始转变负债消费的方式,市场复苏仍将是漫长过程。地震对日本经济造成较大冲击,部分对日纺织品服装出口订单被取消或推迟。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局势动荡,使新兴市场不确定性加剧。新兴经济体实力步入上升期,使纺织工业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今年以来,棉花、涤纶短纤等原料价格居高不下。例如3月中下旬的328级棉价,较1月初上涨了一成多。高原料价格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使短单、小单成为生产常态。
其他成本上涨也挤压了企业出口利润空间。部分企业反映,近期能源和运输成本上升10%左右,劳动力成本上升20%左右。价格传导有一定滞后性,产品价格难以同步上涨,也影响了企业接单。
提高科技贡献率与品牌贡献率是做强纺织业的关键
“提高科技贡献率与品牌贡献率才能消化各种不利因素。今后纺织业要以创新驱动,紧紧抓住纺织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杜钰洲说。
传统瓶颈呼唤科技创新来破解。我国棉花1/3依赖进口,且纤维消费量逐年增加,因此原材料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越来越明显。破解原材料问题就需要研发高性能、易产业化、低成本的替代纤维以及生产这种纤维的装备。
新兴领域亟须技术创新来丰富。产业用纺织品是近年来在全球爆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的产业纺织纤维加工量在2010年达到821万吨,比2005年增长了1.25倍,但是加工总量、技术装备水平仍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例如,目前我国通过国家级鉴定的碳纤维生产线仅有一条。换言之,要出口这些高附加值的产业用纺织品,首先要研发高附加值的产业用纺织品机械,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
“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研发工作是支撑性。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认准行业发展的方向,而且可以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东华大学化学纤维研究所所长胡祖明说,重大科技创新的过程投入极大、过程漫长,更需要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支持。特别是对于纺织业这样被误认为夕阳产业的民生支柱产业,更应明确支持力度,防止信贷闸门收紧而导致研发资金链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