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业是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十二五”时期,纺织服装业要成为战略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时尚产业重要推动力。
如今中国服装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尝试建立自有品牌商业模式,产品设计融入东方文化的元素,正在开启发现之旅。
服装行业融合并购的脚步日益加紧,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时尚。在第19届中国服装服饰博览会(以下简称服博会)上发现,已经有不少企业意识到“危机”,开始了“创新”的旅途。
个性品牌追求突破
创新是品牌的基础,创牌就要创新。服装行业在资本浪潮裹挟下,更应坚持自身属性特点,精雕细琢,挖掘其所包含的个性元素。
在服博会上走访发现,小众化的设计品牌脱颖而出,开始在大规模的服装商业之外延探寻另一条发展道路。
“我觉得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我想所谓品牌或者设计有自己的观念很重要,如果完全是为了市场,也许某些时候会迷失自己的想法。”上海世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翔表示。
知行合一在中小品牌中体现得更见明显,不少设计师告诉记者,他们更愿意通过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反映当下中国人的审美水平和生活状态。
用上海素染服饰有限公司设计师王一扬的话说就是:“不管是商业创新,还是设计创新、品牌创新,都要紧盯着现在这个时代,看看眼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周围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她看来,在这些变化中隐藏着很多创新的可能,中国年轻设计师迫切需要的不是学习、模仿十几年前出现的设计“大腕”们,而是确立属于自己的本土风格。只有基于中国消费市场特点的设计文化,才能在未来创建出影响世界时尚的品牌。
传统企业加快升级
展会上,记者看到,传统经营羽绒服的波司登品牌已经推出了服装,展馆内波司登品牌分为男装、女装和羽绒服3个区域。
“服装业不仅是基础制造业,更具有时尚创意的基因。中国服装不能在产业价值链低端泥沼中厮混了,我们应努力从低层次、低品质的产量取胜向高附加值、高品质的价值创造迈进。”
波司登集团董事长高德康十分认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必要性,他认为,“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由大变强的战略机遇期。
波司登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波司登正在努力转型成为一家拥有羽绒服、男装、女装、休闲、童装、户外等多品类产品的综合服装企业,并将在全球市场重点关注潜在优秀品牌及海外销售网络,计划以收购兼并、股权投资合作等形式加快公司销售终端在国际市场的延伸,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突破。
去年年底,波司登还研究开发出满足军需保障、抢险救灾、体育竞技等特殊场合需求的专用羽绒服,力求实现高端防寒用品的全面产业化。
纺织服装业是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产业,多年来为国家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创造了庞大的外汇储备。谈到传统产业再造前景,高德康说:“我们这一代人用心血和汗水在国际市场上挣得中国制造‘质优价廉’的口碑,今天我们面临与几十年前日本、韩国产业再造同样的困境。我们的困难不比他们当年恶劣,条件却比他们充裕,没有理由做得比他们差。传统产业再造如同鲤鱼跳龙门,跃过这道坎,未来中国制造也可以成为‘先进制造、价值体现’的代名词。”
尝试自有品牌商业模式
“走别人的路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要避免受制于人,必须让自主创新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诺奇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丁辉说。
据丁辉介绍,自2007年诺奇逐步确立了产品企划、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自有品牌服装零售商的商业模式,市场规模迅速发展,目前已在全国开设数百家直营化管理的连锁门店。
据悉,自有品牌服装专业零售商是一种从服装的设计制造开始,到销售完全由自己企业执行的,在价值连锁上高度垂直统一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首先由GAP(美国大型服装零售企业)的唐纳德•菲舍尔(DonaldFisher)会长于1986年计划创建。
丁辉告诉记者,诺奇与其他自有品牌服装零售商的运作大致相同,首先是有大量买手型设计师,通过借鉴和改造流行时尚,迅速实现服装款式的推陈出新;其次,企业没有生产,主要通过整合供应链,以自有的品牌向厂家下单订货,然后通过快捷的物流体系直接配送到全国各个终端门店。
据了解,这种经营的优势在于,从材料调集、计划、开发、制造、物流、销售、在库管理到店铺企划等一个完整的流程完全由同一个企业经营管理,从而有效减少企业价值连锁内效率的流失。
中国经济所表现出的强劲势头和巨大市场潜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聚焦东方文明。尽管世界顶尖服装品牌难见中国品牌身影,西方时尚界依然把握着流行“话语权”,但已有不少蕴含东方文化的中国品牌开始引起国际时尚界的极大关注。业内希望,未来的中国服装品牌可以成为下一个孕育流行的时尚“引擎”。
服装企业网上开店忙
“2010年网购对市场的影响、对消费的影响、对宣传的影响,让人们觉得它的能量像爆炸的核能一样不可估量。”大连思凡服装有限公司经理周严如认为,网络改变了服装的商业模式,甚至是价值交换模式。
在2011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以下简称服博会)上记者发现,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不少传统服装生产企业开始“试水”网络营销。
“跟风”开网店
“店里忙得不可开交,但最终买衣服的人并没有那么多。”这也是近两年各地服装店销售员共同的心声。现在不少顾客试穿衣服后就记下衣服的型号,然后到网上购买,实体店就像是他们的“试衣间”。
自2008年年底金融危机以来,消费者都有意识地捂紧了钱包,很多人转而在网上消费。在玲迪时装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树仁看来,这对实体店的销售既有影响,也有推动的作用,毕竟实体店是商品展示的最好平台,给消费者最直观的购物感受。如今的网店已成为销售服装的一大渠道,实体店主自己在网上开店也算是应对网店冲击的一种对策。“因为网上有人在做低价代购,使得我们生意受到冲击,也只好加入进去了。”孙树仁说道。
互动的营销方式
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买家之间沟通的反馈,让消费者不再是品牌设计的“接受者”,而是“参与者”,甚至是“终结者”。没有人比消费者更懂得自己的需求,网络时代的人们更有主见,更追求自我的生活方式。
杉杉品牌发展部部长苏强认为,电子商务是品牌直达终端的一种有效手段。
苏强认为,传统品牌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企业不能跟消费者沟通,只是跟加盟商沟通。即使消费者有了个性化的消费诉求,比如希望衬衫有什么变化,袖口有什么变化,这种信息反馈到生产公司,生产公司也没法生产,因为企业是批量化、规模化的生产。站在生产厂家角度讲,希望产品品种越少越好,越单一越好,这是一个矛盾。这个瓶颈也是传统服装企业引入电子商务正在考虑如何克服的问题。
“我在思考,我们怎么样把自己的服装,通过一种模式,很好地与消费者互动起来,”JASONWOOD有限总公司洪紫林如是说。他发现现在的消费领域,特别是网络空间,特别讲求实事求是,或者叫实话实说。年轻人已经不满足传统的品牌经营模式——把好的展示出来,把不好的藏起来,年轻人反而喜欢把最真实的一面直接展现出来。“最简单的设计就是他们最喜欢的,如H&M,ZARA一些特别简单的设计,反而受到年轻人追捧。”
在这样一个互动时代,某种程度上,消费者也是品牌的设计师。电子商务能够更好地融合消费者的双重身份,是记者走访服博会发现电子商务受企业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际大牌抢食“蛋糕”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电子商务保持了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B2B市场交易额达到3.8万亿元,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5131亿元。
记者了解到,随着电子商务市场快速发展,近日,国际服饰专业零售商Gap和眼镜品牌雷朋等国际大牌纷纷进驻电子国内商城。
“预计在2013年前,将近30%的收入将来自国际和网络渠道。”Gap公司中国总裁杨得铭表示:“对于在淘宝商城开店,我们感到十分兴奋。”Gap是全球最大的服装品牌之一,为男士、女士、儿童和婴儿提供服装、配饰及个人护理产品,旗下有多个品牌。
“网络销售正处于爆发的临界点,借此Gap完全可以在中国赶上并超越其他竞争对手。”资深服装营销专家吴钢表示:与美国不同,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有着更大的前景,电子商务可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动力,预计未来中国网上零售额对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占比将达到15%至20%。
中国服装企业创建品牌才有出路
自主品牌缺失导致中国服装企业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外贸加工企业只能辛辛苦苦“为他人作嫁衣”,赚取微薄利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大力倡导,“十二五”时期,中国要由纺织大国变成纺织强国,其中重要途径是大力实施品牌发展。在近日举行的服博会上记者发现,服装行业已经悄悄开始了由“贴牌”到“自创品牌”的变身。
告别贴牌时代
贴牌和品牌的差别直接体现在利润上。江苏苏美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先生指着一件女士西服告诉记者,这件衣服在欧洲市场上的价格约50欧元,在中国离岸价格仅为8欧元,去掉1欧元的管理费、运输费以及5欧元的布料费,贴牌生产毛利只剩下区区2欧元。而当这些中国制造的服装贴上洋品牌返销中国,立即身价倍增,商场里要卖到上千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拥有知名品牌的多少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资料显示,当今世界共有名牌商品约8.5万种,其中90%以上的名牌归属于工业发达国家和亚太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这些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总量不到3%,销售额却占到50%左右。
中国货物出口额已稳居世界第一,但所出口的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10%。2010年,中国有54家企业进入全球财富500强,甚至拥有了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却很难找到几个全球叫得响的品牌。
“做出口使用的是订单—生产—订单的直线思维方式,那么创品牌做内销的思维方式就仿佛是一张大网,从研发、市场、销售到品牌建设和售后服务,每一个部分都需要考虑周全。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抓住消费者的心。”张先生说。
自创品牌就像抚养子女
“年轻白领,每个月把工资的60%以上都花在买衣服上,中国的服装市场潜力太大了。”北京某服装采购负责人刘小姐告诉记者,的确,怎么会有人愿意舍弃从这如此巨大的市场分一杯羹呢。刘小姐直言,“许多企业只看眼前,搞短平快,赚一把是一把,舍不得下力气投入进行自主创新。如果靠做加工赚钱,再过几年恐怕连汤都喝不上了。”
服博会上,在知名童装博士蛙的展台,记者了解到,博士蛙也是由做加工“起家”的。负责人刘萍告诉记者,当时董事长钟政用感觉做加工压力很大,就从1996年开始探索销售通路,转折点出现在2005年。哈利•波特第四部全球同步上映。博士蛙品牌通过谈判,拿到了哈利•波特系列卡通形象品牌授权,自行设计童装款式并在终端销售。紧接着,博士蛙品牌接连拿下了网球王子、NBA、曼联、尤文图斯等7个授权品牌。
随后的2008年,钟政用在日本注册了品牌“Baby2”,委托日本企业贴牌加工,自己则专注于建设品牌和渠道。就这样,一个优秀的童装品牌做了起来。
显然,“贴牌生产一单是一单,追求的是短期利益。”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凌方才说,自创品牌就像抚养子女一样需要长期投入。
他当年也是在外销中发现了品牌价值,并于10多年前自创品牌庄姿妮杀入国内。如今,他的品牌已经实现盈亏平衡,假如只以生产成本与销售收入来计算,该品牌已进入盈利阶段。
“自主创新决定着我们能否实现从贴牌大国到品牌大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如果在全球产业链的价值低端长期徘徊,劳动就不会转化成财富。”张先生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