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工人工资上涨幅度普遍超15%。”今年以来,“加薪”似乎成为不少企业招贤纳才的主要方式。然而,单纯靠临时性的涨工资,显然不能根本解决用工问题,不断增加的用工成本还将加重企业的“负担”。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用工困境?不少泉企正在通过技术、设备改造、加强内部培训等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用工成本。
一个“机器人”=30个工人
不久前,中宇卫浴花费450万元从意大利引进了一台机械臂水龙头自动打磨机、抛光机。由于使用电脑芯片,该设备的运转完全智能化,只要将半成品的水龙头放置在固定的位置,机械臂就能自动提取,并进行打磨和抛光。
“以前打磨和抛光两道工序都是人工完成,使用新设备后,1个‘机器人’1天就可以完成相当于30个抛光工人的工作量,不仅减少了对人工的需求,还大大提高了产能。此外,采用机械智能化操作,还能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中宇卫浴总经理蔡吉林在中小企业座谈会上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从国际经验来看,“用工趋紧”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奏。在上世纪60年代,产业工人的短缺使日本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为此,日本采取推动设备投资扩大、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办法予以破解。
“企业进行设备和技术更新后,工作环境也会得到改善,进而提升用工吸引力。”欧美龙集团新购进近百台自动化和电脑化设备后,不仅产品质量提升了一个档次,生产过程中能耗、管理等各项成本也相应减少;此外,自动化设备降低了对工人技能的要求,只有一些较复杂的环节才需要安排熟练工人。
一个熟练工=3个“新人”
招工不易,招熟练工人更难。如何让“新人”迅速成长为“老手”,发挥最大的效益?不少企业将目光转向了“造血式”的培训,通过加强内部培训来提升员工的生产效率。
“去年公司引进一家管理咨询公司,花16万元给员工培训,效果还不错。”新宇拉链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明丽认为,加强企业员工职业培训,使员工工作效率提高,也能够相应降低成本。“熟练的员工甚至可以一个人干三份工拿两个人的工资,我们鼓励这种方式。”浔兴拉链的相关人士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实际上,倘若企业能够提供全面的技能培训,对于注重成长空间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无疑具有吸引力。格林集团就看到了这一点。“要给员工提供上升的空间,将现有待遇和长期愿景结合在一起。”副总经理陈国成在企业内部办起了“中专班”,员工毕业后不仅可以拿到中专毕业证,每月还可以增加相应的“学历奖”。此外,格林集团还与四川、江西两省的职业培训学校合作,进行定点培训,每年为企业“预订”了约50名的熟练技工。
两地产业合作=四要素优化配置
除了通过技术设备更新、提高效率来应对用工日益趋紧的困境,一些泉企正在寻求将加工工厂转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从全球来看,美国制造企业大体的迁移方向,是从本土向日本、中国港台地区转移,然后到达中国大陆。目前,中国沿海地区的企业正面临向中西部进军,甚至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
“沿海地区的优势在于资讯、技术、资本,适合品牌运作、研发、商业开发环节,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是劳动力等生产资源要素,适合生产加工环节。通过工厂内迁,实现资讯、技术、资本与人力资源四个要素的重新整合、优化配置。”去年年底,泉州纺织服装商会组织了20多位企业家代表赴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地考察,考察的结果让不少泉州企业家很兴奋。
“中部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纺织服装业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企业尝试把一部分订单放到中西部地区,可以实现两地的产业合作。此外,中西部地区巨大的消费潜力,也成为泉州品牌企业寻求与当地企业对接的一大动因。”泉州市纺织服装商会副会长赵建河称,目前泉州的部分一线企业例如安踏等已在省外设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