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曼”中国针织时装设计大赛结束后的新闻酒会上,有着“花妖”之称的评委邓皓在发言中直言不讳:“整个大赛参赛作品缺少色彩,黑白灰色系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与以往大赛过后评委们纷纷在不足中挖掘闪光点风格的赞歌式点评不同,邓皓的言论在目前各种大赛缓步前行的状态下似乎有些辛辣,但其实每一个观众,甚至参与者都明白这看似大胆的点评一语中的,让大家感到清爽透彻。
其实在笔者看来,常年工作在一线的设计师邓皓,对潮流有着敏锐的把握,作为评委她看重的除了是设计的完整性,还有设计师对潮流的把握能力,邓皓颇为赞许的7号作品笔者也非常喜欢,因为笔者在其中看到了彩条、彩色渐变两大未来针织流行元素,虽然在造型上略显不足,但足以让人兴奋。可惜在时下的时装设计大赛中,观众们很难看到具有潮流亮点的设计作品。
这些20岁出头的选手们,为什么偏爱无彩色,而且不约而同地要选择无彩色系呢?为什么设计很整体,却没有融合流行元素呢?考究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从大赛的选拔体系上寻本溯源。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选手们放弃的一定是在以往大赛中不被重视的?
几年前,时装设计大赛的舞台上也曾经是百花齐放的,只是圄于学生设计水平甚至是时装设计的教学水平、社会审美水平的局限,这种百花齐放往往夸张得有些雷人。偶有能够让一组参赛作品形成系列,并形成美感的作品,便可以轻松入围。让几套服装具有系列感,如果还达不到形散神聚,那么选择相同色系堪称捷径。特别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无彩色系列,特别是“高级灰”。另外,业界曾高呼的“时装教育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对学生们的创意起到了收敛作用。20来岁的青年设计师们,创意思维还没展开,就从适穿性起步了。于是,雷人的作品倒是越来越少了,精彩的创意也越来越少了,时装大赛的T型台上,更多的屡有斩获的少年老成味道的衣服。
找到了成衣、系列感、灰色调这三条捷径,无论是指导老师、参赛选手都好像得到了一本获奖宝典,再加上评委也颇为受意,让无彩色系屡试不爽,更加强调了宝典的效果。
近年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捷径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学生们的设计更像衣服,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份老成,不属于时装大赛这个舞台。
现在潮流资讯超级发达,国际潮流趋势唾手可得,青年设计师们也应该在应用宝典的同时,将流行———这个时装中最为重要的元素表达出来。否则同样的一套设计今年参赛可以获奖、明年参赛仍然可以获奖,让观众颇感穿越,如果观赏时装大赛却找不到流行元素,那么还有什么能够吸引人?
宝典,在前一阶段为提升设计师的整体设计思路,普及群众审美取得了不小的功绩。如今,21世纪已经走过10年,十二五已经开年,对美的要求也要再提升一步了,希望我们的时装大赛舞台上更加多彩、更加时髦。虽然不期待在十二五期间能够看到拉夸、KENZO那样的色彩大师出现,但是至少应该起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