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行业内的设计赛事不断涌现,面对着创意与激情,无论是组织方还是参赛者,大家都逐步找到了“创意要向产业化转变”的共识,创意只有在产业中“着陆”,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于是,我们看到了面料设计比赛中将作品转化为实物,甚至设计成服装;而服装、家纺设计的比赛也向上游面料要灵感,或是扎根于某一纺织产业聚集地,并尝试融入到当地的纺织产业链中去。
这是行业面对创意大赛的运作手段。在产业化这一最终标准的评判下,让创意集中迸发的方法有很多种,不仅仅是设计大赛,还包括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
平心而论,当前我们可以感受到创意在行业内价值的提升,也可以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少了些痛快淋漓的感觉。一句话应该可以比较准确地概括现阶段大家的感受,“更多的是创意的新鲜感,而非创意的成熟度”。
在刚刚过去的北京面辅料博览会上,广东健业纺织有限公司的展台周围,摆满了设计感强烈的时装。笔者了解到,这些模特身上的服装,是广东省工业大学服装设计学院30名学生的设计作品,面料统一由健业纺织提供赞助。企业的负责人谈到,健业纺织不仅提供了服装的面料,同时公司的设计师还与学生们进行了设计理念的沟通交流。
当然,接受这场考验的不仅仅是初出茅庐的学生,还包括有心成就这次展出的健业纺织。如果不提高评判标准,那么,在这次对接中双方各取所需,也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如果深挖这一事例,我们可以找到各类创意对接中共同存在的硬伤,那就是对创意的摇旗呐喊够大力,但对创意的保护意识却不够。
也就是说,在创意向产业化的转变过程中,大家往往只是跨出了第一步,在让人看得心跳加速、充满期待的时候,往往又突然终止,很少能看到创意在产业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最终通过“自我繁殖”产生持续的价值。
这并不是急于求成。在探索创意如何扎稳于行业的时候,除了寻找方法,还要寻找创意的硬性保护手段,这是当前行业的薄弱环节,也是一个亟待突破的关键点。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谈到:“要让行业认识到‘谁抄袭谁可耻,谁原创谁光荣’。”当然,他在倡导净化行业创新环境的同时,也在强调加速健全创意保护机制的重要性。在当前,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尤其对花样设计缺乏制度保护,造成自主创新的动能不足,直接限制了面料企业对创意研发的投入。要让创意产生良性的循环和持续的价值,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必须跟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