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第109届广交会落幕。据组委会统计,本届广交会出口成交逾368亿美元,到会采购商人数创历史新高,青岛参展团实现出口成交16.9亿美元,保持了6%以上的平稳增长。记者采访岛城参展企业发现,作为外贸“风向标”,此次广交会在实现了出口增长的同时,还提供了更多判断市场趋势的视角。
订单多以短期为主
到会采购商和交易额的“双增长”,意味着客户回来了。但是,订单增长了,外贸出口企业却并未感到轻松。从岛城参展企业的反馈信息看,成本上涨过快影响了企业的接单,有单不敢接、不愿接的现象突出。
本届广交会订单中短单占90%、长单仅占10%,便是最好的例证。“金融危机时是没有单,大不了停工。现在是接了单之后,成本上涨得厉害,照接单的价格出货吧,肯定赔本;不出货吧,要付违约金,赔得更厉害。”青岛一家工艺品公司的经理黄涛道出了大多数企业的心声,“我们企业担心汇率和政策调整,加上成本持续上升,在缺乏议价能力的情况下,只能接短单。”
据记者了解,受用工短缺、汇率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困扰,岛城参展企业接单谨慎,普遍采用不接长单的方式规避风险,部分企业甚至出现挑选订单或以推迟交货期为由推单的现象。
高成本时代的来临,让订单变得越来越“烫手”的同时,采购商亦对后市心存疑虑,下单谨慎。
以轻工产品为例,青岛润源、泽信、丽生、达茂等重点参展企业反映,本届新客户下单普遍偏小且品种繁杂,组织生产难度加大;欧美老客户下单又难以提价,风险加大,从而造成短单、小单多,订单质量不高的现状。据统计,在岛城轻工产品企业成交订单中,3个月以内短单达到了55.5%,比上届提高了7.5个百分点。
只见涨价不见利润
与往年不一样,今年广交会上“涨价”一词被多数企业喊了出来。本届广交会普通商品涨幅在5%—10%,这在往届从未出现过。
以青岛为例,本届广交会二期中,青岛市对80家不同行业参展企业问卷调查显示,76.2%的企业表示成交价格高于上届,其中价格增长10%以内的企业占35.5%,价格增幅在10%—15%之间的企业占30.2%,价格提高15%以上企业占10.5%。
然而,在成交价格提升的同时,企业利润依然走低。“价格提高速度远远低于成本上涨速度,经营的压力依然很大。从以往经验看,国外买家能够接受提价的不到50%。有的企业为了保住客户和市场份额,保本甚至略亏经营。”青岛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说。
提价不能抵消成本上涨,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劳动密集、利润微薄,转移成本上涨能力较差的轻工产品出口“价增利微”的状况更加突出。青岛参展团的调研数据显示,本届广交会上,青岛企业纺织品价格提高了15%以上,但78.3%的纺织服装企业反映出口产品毛利下降超过5%。节日礼品、鞋、食品、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都面临着“高成本,低利润”的困境。
本届广交会青岛参展交易团共实现出口成交16.9亿美元,保持了6%以上的平稳增长,但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成交并不乐观。
企业尝试以变应变
有单不敢接,利润在不断萎缩,前景并不确定,这是本届广交会给外贸企业的普遍感觉。面对严峻的形势,一些企业尝试着通过谋变来摆脱困境。
此次广交会上,设计新颖、技术含量较高的新特产品受到了采购商的青睐。一些聪明的青岛企业通过研发新产品、改善新产品结构、紧贴市场需求等方式改善经营,尝到了甜头。
“我们坚持每3—4个月就推出一批新材料、新款式产品。”在青岛金田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震看来,推陈出新是企业吸引客商、扩大市场份额的不二选择。本届广交会上,金田纺织推出的玩具采用新型彩棉,主推绿色环保系列,深得客商关注,三天成交240万美元,比上届增长了72%。
“在成本上涨和用工短缺成为常态的形势下,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要靠增强创新能力、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化解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青岛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系周升起教授说,“而且转变也并非是要企业都去掌握‘核心技术’,一个好创意,一个好设计灵感,海外销售中的一点与众不同,都可成为企业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依托。”
与此同时,人民币持续升值压力下,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签约和结算愈发成为岛城外贸企业的首选。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统计,截至4月15日,青岛市25家银行机构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723笔,金额214亿元,境外结算区域遍布近30个国家和地区,业务量在全省遥遥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