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郑棉主力1109合约出现小幅上涨。高开于25060元,收盘报25415元。较上个交易日上涨225点,成交量158万手。在经历了去年以来棉花价格的大起大落之后,5月份以来棉价走势呈现出企稳的迹象。
过去一年以来的棉价过山车虽然让产业链公司遭受重创,但同时也迫使更多企业参与到期货交易中。
“现货产业链企业利用期货价格进行贸易定价还局限于个别群体,法人企业参与期货市场比例整体不足3%。”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主办的“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30人论坛”上表示。
“尽管从每天的交易量来讲,棉企的占比还是比较小,但是比往年来看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中纺棉花进口总公司总经理丁荣祥说。
但在多重因素制约下,棉纺现货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套保的热情和对风险的畏惧处于微妙的平衡中。
棉企参与增多
根据2010年的上市公司年报统计,在48家上市棉纺企业中,参与棉花期货的有4家。如敦煌种业、新赛股份、山东鲁泰等。
其中敦煌种业的2010年年报显示,公司2010年实现投资收益1157.83万元,其中主要就是棉花期货业务收益大幅增加。而山东鲁泰也同时在做远期结汇、远期购汇、远期外汇买卖等衍生品交易业务,也是以套保为目的。
“虽然占比还较小,但对比2009年的情况,2010年参与套保的上市公司数量已经是显著增加。”北京一位棉花期货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除了上市公司以外,非上市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数量比以外也有增加。“纺织企业参与的绝对数量增加了,因为他们对于风险控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中纺棉花进口总公司总经理丁荣祥说。“过去的棉纺企业采购棉花主要以考虑价格为基础,很少考虑套保,现在有了一些变化,部分企业已经参与到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操作。
据第一纺织网报导,南方某期货公司的数据显示,该公司有180多家棉花流通企业和纺织企业客户,经常操作的有120到150家左右。这一数字高于此前的年份。“经历了2010年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企业更加认识到了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价值。”上述期货分析师认为。
多因素制约
不过,虽然数量增加,但整体来看,棉企现货公司参与期货市场总量还相对较小。
事实上,虽然监管部门一直致力于增加法人投资者的比例,期货公司也全力开发机构客户,但法人客户的开发并非一日之功。
记者从北京的一家期货公司了解到,在该公司两万多客户中,法人客户的占比约为4%。而上海证监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去年底,上海辖区期货公司客户数量为20万户,其中法人客户占比3.2%。
“一方面可能是受政府价格调控的影响,同时也有整体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因素。”刘志超说。
“品种不完备、制度上的障碍、人才缺失以及公司对期货的意识不到位都会影响到其参与期货市场的程度。”上述期货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国内期货市场供给不足,品种不全,很多现货公司找不到相对应的期货产品。”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清说。
同时,制度上的障碍也制约着现货公司参与期货市场。“套保实务与会计处理就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湖北省证监局副局长光明说。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套期保值量化标准为80%-125%。而现场运作当中,由于市场变化不断,特别是农产品(17.01,0.31,1.86%)季节性的因素,波动幅度往往超过了会计准则所规定的量化标准。就只能把这种行为归结为不适合套保的会计手段,也就是说产生的盈利或者亏损要划为非经常性损益。“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财务报表的利润波动很大。一些有上市意愿的企业,碰到这种情况就不敢进行套保了。”光明说。
此外,他还认为在国有企业中,考评体系不完善也影响着国有企业参与套保。“一些国有企业反映,他们也想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如履薄冰。如果说在做套保的过程当中,现货亏、期货赢,从上到下大家都还能说得过去;反之,期货亏了,现货赢了,这个在单位对上级没法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