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中心正逐渐转向亚洲。无论是对于老牌高收入国家、还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而言,这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预示着新的挑战。
就巴西而言,机遇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相对优势与巴西在大宗商品领域的相对优势形成了互补。
但巴西面前的挑战不亚于机遇。对巴西大宗商品的需求持续强劲是件好事儿,但去工业化进程却不是。
中国崛起的速度和规模令人惊叹。1990年,中国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额(即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2%,2000年不到4%。到2010年,这一比重已升至10%。
中国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增长得更快,从1990年不到全球商品出口总额的2%,升至2010年的近11%。
令人称奇的是,对于巴西而言,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已经远超美国。中国市场占巴西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2%,增至2005年左右的5%,2010年已达到15%。
2002年,美国市场消化了巴西26%的出口。到2010年,美国市场的比重已降至区区10%。中国市场占巴西出口的比重比整个欧盟(EU)低不了太多——2010年,欧盟消化了巴西21%的出口,而就在2007年,这一比例仍接近25%。
数十年来,美国和欧盟一直主宰着全球贸易谈判,因为它们的市场规模要远远大于其它经济大国。现在,这种情况已成了明日黄花。
但中国对巴西的影响不仅是规模方面的——尽管这很重要——还涉及贸易构成方面。
中国是一个开放、庞大且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但仍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充斥着大量廉价劳动力。中国崛起为全球经济大国,已经在促使全球贸易和生产格局发生改变:尤其是,中国拉低了相对劳动密集型制造品的价格,并推高了大宗商品的价格。
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这种双重影响,对巴西也极其重要。
因此,巴西贸易最鲜明的特征,是其构成正逐渐转向一种通常会与某个远远落后于巴西的经济体联系起来的格局。在截至2011年4月底的12个月内,主要大宗商品在巴西出口中所占比重,已从本世纪初的22%飙升至46%。如果计入半成品,这一比例将突破60%。与此同时,制造品占出口的比例则从58%降至38%。
巴西出口构成发生变化的同时,该国贸易价格比率——出口与进口价格之比——也大幅改善。
其结果是,2011年3月,巴西贸易价格比率较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平均水平高出30%,较2003年初的水平高出34%。
中国对巴西贸易的最后一个影响,源自它在“国际汇率战争”中的角色——巴西财长吉多•曼特加(Guido Mantega)去年首次提出了这个名词。由于发达经济体奉行低利率、深陷财政难题,资金不断涌入前景光明的新兴经济体。而中国大规模干预汇市,将这些资金造成的冲击转向了包括巴西在内的其它国家。
巴西本币的实际价值的确出现了剧烈波动。
2004年5月至2011年4月之间,摩根大通(JPMorgan)计算的巴西贸易加权实际汇率上涨了119%,而同期内中国的实际汇率仅上涨了20%。
巴西外部竞争力的丧失已达到一种令人震惊和不安的程度。
简言之,中国的崛起对巴西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很可能在未来几年进一步增强:它已改变了巴西贸易的方向和构成;推动了巴西贸易价格比率的改善;在巴西实际汇率的上涨方面,很可能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对于巴西政策制定者而言,面前的挑战是为本国定位,努力从已显著改善的贸易机遇中获益,同时防止其制造业过度萎缩。
巴西永远不会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方面变得有竞争力。但作为一个中等收入大国,巴西必须设法扩大自身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实力。
中国崛起带给巴西的压力,定会变得更加沉重。
需要提防的也不只是中国。对于巴西企业而言,印度也很有可能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竞争者来源。
但如果巴西希望实现其国民需要的收入持续增长,就必须直面这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