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央行已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加息,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升至21.5%的历史高位。通过收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来控制市场中的流动性,进而消除通货膨胀中的货币因素,已成为央行在稳健货币政策下的操作常态。经济出现减速、银行信贷收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剧,引发了对政策超调、是否需要转向的争议。
经济学家郭田勇认为,“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对这一争议的平息,6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亦较大,本次提准是因为央票到期数量比较大,通过存准率置换一部分央票。此次提准意味着将保持稳健货币政策基调、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通胀。5月CPI现年内高点5.5%但未必是强弩之末,未来走势仍不确定。”这种笼罩在中国面前的“浓雾”不仅让市场感到迷惑,决策层也需要时间来慎重评估,此前安邦也曾指出,中央对于宏观政策的定调和决策极有可能会放在7月下旬或月底来进行,到那时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会全部出台,能够为决策提供充足的依据。但目前的情况是,经济减速的担忧居高不下。
《中国日报》18日援引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的话报道称,随着政府给经济降温的宏观调控政策开始奏效,未来数月,中国进口增速或将放慢,出口前景也不容乐观。在我们看来,未来中央对经济定调时,像钟山这样的政府高官的表态,会对政策走势形成较大的影响。同时,钟山的表态至少从商务部的角度证实了经济前景不乐观的看法。当然,也不排除其中可能的利益导向。一方面,纺织品等行业已经出现困境,商务部也是为将来可能出现的前景提前打预防针;另外,在进出口关税问题上,商务部也需要营造合适的氛围来推动相应的政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