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地处四川东北部的丘陵地区,境内天然的大量坡地和季风性湿润气候非常适合苎麻的生长。早在千年前,大竹县及其周边地区就因为苎麻的种植、加工而享誉天下。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有“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的诗句描述当时情况。其中的蜀麻即指以目前大竹县管辖范围为主的川东北地区出产的黄润(细麻布)。
如今,大竹县的苎麻种植面积大约在20万亩左右,享有中国苎麻之乡的美誉,并且被确定为全国苎麻加工重点县。可以说,苎麻种植以及相关的麻纺织企业已经成为该县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然而,随着近年来国际、国内苎麻市场的风起云涌,大竹也和其它地方一样承受着难以言表的阵痛。
农户:难以割舍的苎麻情节
站在大竹县新建的宽阔大街上,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油然而生。依稀还记得10多年前来这里时那个略显破旧的老县城沧桑的模样。毫无疑问,现在的这座城市已经从1.0升级到2.0版本了。放眼望去,跟苎麻有关的宣传、广告、标语几乎无处不在。作为一个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遥远的西部县城,长期以来种植、出售苎麻都是大竹县当地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无数年以来的沉淀,早已经让苎麻以及苎麻文化在大竹人的灵魂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三个石头一口锅,打一打,搓一搓,一年能挣一万多。”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大竹县传唱的民谣。在那个还在以当“万元户”为光荣的年代,苎麻就已经在当地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先富起来的种植户。当时,大竹县的经济也因为苎麻而位列达州市,乃至川东北地位的前列。
然而,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国际市场放开了棉纺纱线配额,整个苎麻产业链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苎麻纱线价格下降,苎麻纺织企业受挫,苎麻原料价格大幅下跌等等情况接踵而来。但是,客观的来看处于产业链源头的广大麻农,实际上承受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大竹县月华乡距离县城相对较远,但这里却是远近闻名的苎麻种植乡。该乡吊楼子村,又是全乡最偏远的一个村子。如果用浪漫的文学语言来形容这个遥远又遥远的小山村恐怕得用“永远”了。但是,这里却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的贫穷,村里面青砖大瓦房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林星的小洋楼也不在少数。村里人说,这些大部分都是以前种植苎麻赚来的。
然而,近几年来村里的大多数麻农内心都充满了苦闷。村民张二苟(音)家有3亩多坡地种植苎麻。每年种植三季,可以产优质干麻约450公斤。2006年的时候,原麻售价大约在每公斤7元左右。按此计算,张二苟每年种植苎麻的收入都在3200元的样子。这笔钱,对于一个川东北地区的农村家庭来说基本上就够一年的日常开销了。另外他家还有一些良田种植水稻、苞谷等经济作物。农闲时,他自己还可以在附近打些临工。可以说,他家的小日子应该是过得不错的。
但苎麻的收购价格却从那一年开始年年下跌,2007年,还能卖到1公斤6元左右,而2008年就跌到1公斤4.8元,2009年更惨,每公斤价格只卖3.2元。按照目前苎麻的收购价格约4块一公斤计算,同样450公斤苎麻,张二苟只能卖到1800块。
不过,谈起这些情况的时候,张二苟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失落,这到让人觉得有些意外。他打开自己家底楼的一个屋子,里面几乎全堆满了晒干的苎麻。他说,价格底的时候我就把麻放在家里。同时,他还告诉我们,村里的其它人跟他家的情况差不多。
据了解,实际上苎麻的收购价格是从1994年就开始逐渐下跌的。从最高时期的每公斤14元跌到了现在的4元。吊楼子村的麻农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养成了储藏苎麻的习惯。据说,该村最久的苎麻已经放置了有10年以上的时间。
实际上,虽然历年来苎麻的收购价格一直在下跌,但是大竹的苎麻种植规模却减少得不是那么明显。2010年,大竹县的苎麻种植面积大约为25万亩左右,与高峰时期的33.5万亩相比,种植面积有一定的下降。但是,相对于另一个苎麻主产区湖南省来说减少的幅度就小得多了。
原来,大竹县作为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来说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都已经外出务工。农民种植苎麻,相对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劳动量要小得多。刮制苎麻更是属于留守的老人、小孩子都可以做的零工活儿。同时,苎麻本身就抗病虫害,可以长时间存放。加上当地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是家里需要用钱了,就随时背一背篓或者挑一捆去卖给收购站。苎麻原材料变现的渠道在大竹县发展得非常完善,在农民眼睛里苎麻基本上可以跟现金划等号。如此贴心的产业,农民是舍不得丢的啊!
临走的时候,当问及如果苎麻价格继续低迷是否还会种植的时候。张二苟憨憨地说:“我们世世代代都是搞这个的,不种苎麻干啥?”确实,苎麻已经成为了大竹农民不可割舍的情节。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苎麻都将会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企业:艰难逾越的鸿沟
庞大的苎麻种植面积,同时也催生出大竹当地颇具规模的麻纺行业。这里有以前国营企业转制的,有村镇成立的集体企业,也有改革开放后私人投资的。也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才成功的将苎麻原材料跟市场融洽的结合在了一起。大竹县苎麻产业曾经的辉煌,当地大大小小的麻纺企业功不可没。
然而,在全国“保护环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大背景下。“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无形压力,让大竹的苎麻纺织企业也隐隐感到一丝惶恐。加强生态环保,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大竹苎麻纺织企业“最后”的时刻终于还在2006年无可避免的到来了。
大竹苎麻企业的污染问题在四川早已经是“臭名远扬”,曾经多次被省政府通报批评并挂牌督办。每天无数未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进入附近一条叫东柳的小河。多年下来,河里的鱼虾早没了影,泛黄的河水夹杂着大片白色的泡沫,远远的就能闻到河水里散发出的碱味,东柳河成了人见人厌的垃圾河。毋庸置疑,过去的大竹一直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苎麻行业的发展。
实际上,未经过处理的苎麻脱胶废水的化学需氧量(简称COD)达到每升1万多毫克,与国家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相差甚远。相关部门的整治行动于2006年底全面展开,大竹县的几十家企业几乎全部被勒令关停。
生死选择的时刻到来了,大竹众多的苎麻纺织企业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不仅仅关系到麻纺企业的生存,实际上也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建设成果,上万麻纺企业职工的命运,以及无数当地麻农的未来。一时间,各方面都展开了深深的思索。据了解,企业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则需要修建一个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建设耗资巨大,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
张大福,当地一家私营麻纺厂的老板。当时他的工厂规模不大只有不到200员工。多年在苎麻行业中摸爬滚打,仰仗着大竹当地优质价廉的苎麻原材料,跟他自己的名字一样,他早已经成为了起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面对环保关停,他一如既往地选择了观望。按照他惯有的思维模式,这类情况都是“一阵风”,吹过就过了。然而,让张大福没有想到的是,2006年底开始的这阵环保整治风刮起来就再也没有停下来过。
政府有关方面的态度很明确,破坏环境的代价我们“伤不起”。对于当地所有的苎麻企业来说,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治理污水达到排放标准,要么关闭企业退出市场。纠结了很长时间之后,张大福最终还是关闭了自己的小麻纺厂。毕竟对于这样的小厂来说,近千万的投资无疑是天文数字。
有激流勇退者就必然也会有知难而进的人,除去政府扶持的麻纺企业之外。大竹当地另外几家规模较大的麻纺企业都选择了留下来。面对耗资巨大的环保治理设备投入,大家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筹措资金,跑银行,办抵押成了这些企业老板的日常工作。据说还不乏有人把自己的房产也进行变卖,把资金用到了环保设施的建设之中。真可谓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据了解,目前大竹县工商登记在册的苎麻生产企业由2006年以前的23家只剩下6家,并且这6家还不能确保全部开工生产。实际上正是环保瓶颈,导致了2006年到2007年之间大竹县苎麻企业的重新洗牌。
然而,还没缓过气来的大竹苎麻企业又将面对更大的危机。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出口依存度高达90%的我国麻纺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2009年以后,形势更加严峻,我国全年出口苎麻纱线仅为2002年的5.4%。当时,大竹全县14家苎麻加工企业就有13家停产。整个大竹苎麻产业一时之间就进入了休眠期。麻纺厂停产工人歇业,苎麻原材料价格下跌麻农惜售,苎麻收购站门可罗雀,时间仿佛都在当时的大竹苎麻行业面前凝固了一般。
李明华是大竹当地一家苎麻收购站的经营者,长久以来他都习惯了坐在自己的收购站里面“守株待兔”,等着麻农送苎麻上门。然而,这样的习惯就是在2009年被打破的。由于苎麻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低迷,广大麻农基本上都不愿意上收购站卖麻了。原因很简单,被一大背篓苎麻到收购站换不回多少钱。跟付出的劳力相比,麻农感觉不划算。
“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这是四川地区苎麻种植谚语反映了它一年种植三季的情况。据李明华介绍,目前部分麻农不愿意上坡去收割苎麻,当然主要原因一个是苎麻价格不高,但另外一个原因竟然是家里存放不下了。面对冷清的生意,李明华不得不在2009年的时候购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开始走村串户上门收购起村民们家里的苎麻。然而,由于苎麻市场价格仍然低迷,收购情况并不理想,这让从事苎麻收购近20年的李明华既郁闷又无奈。
目前,虽然苎麻市场隐隐约约传来了一些利好的消息。但是,绝大多数大竹苎麻企业仍然在痛苦中煎熬。何时能恢复到大竹苎麻行业的鼎盛时期,尚无法确定。
质量创新:再次腾飞的保障
据了解,四川省苎麻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即将在大竹县苎麻工业园区建成。这个建筑面积1900平米的检验中心落户大竹,无疑对该县苎麻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生产麻纺高端产品,只能用大竹的原麻”,据说这是我国苎麻行业内所形成的共识。虽然这句话说得太过绝对,但是大竹苎麻原材料的质量确实在行业内有口皆碑也是不争的事实。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目前由于苎麻原材料价格低迷,一部分麻农在种植过程中逐渐开始忽视苎麻质量的现象。
据了解,现在大竹县一些麻农中流行苎麻地里套种其它经济作物赚钱的模式。实际上,在当地一些农户的苎麻地里,洋芋、玉米等作为散布其间。据说,每年还要另外套种一季榨菜。这样做虽然在短时间里面确实能见到经济效益,但是对苎麻的质量必然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的种植方式是否妥当,值得商榷。
另外,跟我国其它地方一样,大竹的苎麻纺织企业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梳纺生产线自上世纪70年代基本定型,几十年来几乎没有的改变。工艺流程长,从前到后总计30道工序;用工多,万锭用工(包括脱胶)超过1000人,最高达2000人;机械设备落后,大部分为套用、仿造毛纺、绢纺、黄麻纺设备而来;产品质量差、成本高,比棉纺织品低1-2个档次,而价格是棉纺织品的2倍。
在与大竹当地一家麻纺企业的负责人交谈中,他脱口而出的一句顺口溜到是让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基地建设是基础,原料优质是保障,持续创新是关键,生物脱胶是方向,废水治理促环保,清洁生产是己任。”虽然他说得过于顺溜,不免让人觉得有些许表演的成份在里面,但细细品味这几句话的含义,却可谓是鞭辟入里,一言中的。
目前,我国苎麻行业受到了来自很多方面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种植亚麻,一些新的亚麻纺织企业也在不断加入市场。原料及制成品生产的增长,导致过去畸高的亚麻纺织品价格开始理性回归。业内人士表示,亚麻织物仍有降价空间,其服用性能比苎麻织物更舒适,市场竞争力也更强,这必然会严重影响苎麻织物的销售和价格。同时作为一个地处中国西南,路途遥远的地方。面对目前超高的物流运输成本,大竹苎麻产业面临的冲击相对湖南等苎麻产区将会更加严峻。
面对挑战,面对竞争,大竹苎麻的优势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可能一千个专家会有一千个回答,一万个学者会给出一万个建议。实际上,就大竹苎麻产业来说,主要问题是多年以来一直没有培养出一个自己的龙头企业,没有一个自己叫得响的品牌产品。同时,由于苎麻企业一直处于求生存的状态,经济效益不好,所以大竹苎麻企业也就自然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一直以来,大竹苎麻的特色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体现。
毋庸置疑,工艺创新和产品质量才是大竹苎麻产业未来腾飞的根本保障。依托工艺创新,才能把大竹苎麻打造成优质苎麻纤维、高品质苎麻纱线、高档次苎麻织物、品牌苎麻终端产品的生产基地。确保苎麻产品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化解高物流成本导致的大竹苎麻在市场上竞争力“先天不足”的客观矛盾。
目前,伴随着苎麻价格的逐步回升,新一轮苎麻行业利好的苗头已经初露端倪。大竹苎麻产业在这次机遇面前将如何安身立命,如何自我救赎,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