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形势经历了由好转弱的过程,伴随着一系列数据和指标的走弱,行业进入了加速“洗牌”阶段。7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走访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重点会员企业西北二棉集团并作出重要指示,对纺织行业的发展给予了关心和指导。在听到各纺织企业均反映日子不好过的原因是棉花价格下跌时,温总理指出棉花问题既要考虑工业的承受力,又要考虑棉农的利益。
市场运行概况
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实地调研,企业家普遍感到当前的困难难于金融危机时期,市场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较多,对下一步的市场走势难以把握,融资困难,企业流动资金紧张。棉价不稳定仍是目前行业的首要问题,此外棉花品级下降较严重。
截止到7月18日,国内329级棉花、32支普梳纯棉纱、普梳32×32×130×70×47″纯棉织物价格分别较今年最高价格下跌30%、24%和20%左右。
2011年1~7月 国内棉花及纱布市场价格走势图
数据来源:棉纺协会跟踪数据
棉价不稳定和货币、产业等宏观政策的调整使得企业接单更加谨慎,甚至不得不放弃长单、大单,出口型企业的部分订单也出现了拱手相让于东南亚市场的现象。中小企业关停现象严重,包括大企业在内的企业均出现了开工率下滑的现象。
目前行业主要存在如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棉花市场价格不稳定因素仍较多。 目前,纺织行业对本年度棉花的需求处于较弱状态,仍未有好转的苗头。棉花销售企业去库存化明显,造成市场价格下跌方向一时难改。近一个月以来,下跌幅度较为缓慢。美棉周签约量持续为负。棉花现货市场价格始终缺乏有力支撑因素以止跌或平稳。
新棉方面,美棉受天气影响较为严重,增产的预期受到市场质疑。但其他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产棉国棉花产量形势好于去年。美联储表示如未来经济恶化,仍会考虑注入更多货币,欧债危机再现。国内通胀压力不减,治理力度越发加强,郑棉价格下跌方向不变,市场较敏感并在一定区间内频繁波动。7月1日起国家下调进口税率,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郑棉下跌。
企业运营资金、用电压力持续加大。 截止到2011年7月,我国国内先后三次上调利率和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纺织企业造成相当大的资金压力,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链压力明显加大,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生存难度加大。
用电紧张是企业面临的另一大压力。用电压力较往年有所提前,发改委上调工业用电价格,大大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
进口税下调或将加剧棉纺行业内的竞争。 近期国家有关部门调整了部分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包括棉混纺布,对于国内原料纱布市场的影响也将于下半年逐步显现。首先,减少了国内市场对于棉花原料的需求,使得基本面原本脆弱的市场短时间内进一步形成了对棉花价格的打压,对棉花消费的信心产生了不利影响。其次下调进口税无异于降低了我国对于国内棉混纺布市场的直接需求,或将加剧棉纺织行业内的竞争。
纱布总产量稳步增长
纱产量增速略有反弹,布产量增速继续放缓。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上半年我国3909户规模以上纺纱企业累计完成纱产量1341.3万吨,同比增长11.14%;3586户规模以上织造企业累计完成布产量283.4亿米,同比增长15.36%。与1~5月累计同比增速相比,纱产量增速出现小幅反弹,布产量增速放缓的趋势没有改变,但放缓幅度有所减小趋于持平。6月份单月纱产量260.8万吨,单月布产量55.6亿米,环比增长双双超过8%。
纱、布产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持续。 与去年相比,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纱线产量占全国比重继续扩大,中部地区布产量占比有所上升。
2011年上半年全国纱布产量及占比情况
2011年上半年 |
|
累计纱产量
(万吨) |
占全国
比重(%) |
2010年
占比(%) |
累计布产量
(亿米) |
占全国
比重(%) |
2010年
占比(%) |
全国 |
1341.29 |
100.00 |
100.00 |
283.42 |
100.00 |
100.00 |
东部 |
843.17 |
62.86 |
64.69 |
216.77 |
76.48 |
78.07 |
中部 |
406.26 |
30.29 |
29.17 |
52.61 |
18.56 |
16.87 |
西部 |
91.86 |
6.85 |
6.15 |
14.05 |
4.96 |
5.07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注: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对部分省份及地区纱、布产量调研情况,实际产量与国家统计局数据不尽相同。)
湖北省纱布产量增长突出。 2011年上半年各省累计纱产量中,山东省产量保持第一位,湖北省、河南省、福建省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累计布产量中,浙江、山东分列前两位且较为稳定,湖北省增长势头较强,连续三个月实现累计同比增速超过50%,福建省和河北省增长也较快。
棉纺织品进出口贸易量下降
棉制纺织品贸易增速放缓。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1年1~5月我国棉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341.71亿美元,同比增长23.72%,较1~4月放缓;贸易顺差额311.8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21%,主要原因是生产原料等成本较去年大幅提高以及人民币升值加快,造成了出口价格提升,导致顺差加大。其中棉制纺织品累计出口110.03亿美元,同比增长30.15%,较1~4月相比增速放缓4个百分点;棉制服装累计出口231.68亿美元,同比增长20.88%,较1~4月相比增速略有放缓。
在进口方面,2011年1~5月我国棉纺织品服装累计进口29.90亿美元,同比增长19.01%,较1~4月明显放缓。其中棉制纺织品累计进口金额为24.36亿美元,同比增长13.48%,较1~4月再放缓5个百分点,5月单月进口较4月环比再下降14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国内市场萎靡不振,下游需求不足;棉制服装累计进口金额为5.53亿美元,同比增长51.5%,与1~4月持平。
原棉进口量、价同降。 2011年1~5月我国原棉累计进口约120.5万吨,同比下降11.75%,5月单月较4月进口数量环比下降31.30%。截止到2011年5月31日,2010/2011棉花年度我国累计进口原棉209万吨。化纤短纤累计出口数量52.68万吨,同比增长87.31%,累计进口数量19.90万吨,同比增长4.77%。价格方面变化较为明显的是原棉出口价格较上月下降近20%。
棉纱线进出口量快速下降,但仍为逆差。 2011年1~5月我国棉纱线累计进口数量35.75万吨,同比减少25.49%;降幅较1~4月进一步加大;累计出口数量20.86万吨,同比减少13.01%,降幅同样大于1~4月,说明国内、国际市场受棉花价格剧烈波动影响,需求双降。
2011年1~5月棉纱线月度进、出口数量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化纤短纤纱线出口扩大,顺差显著。 化纤短纤纱线累计进口4.69万吨,同比下降6.41%,降幅较1~4月加大,进一步验证了市场需求疲软的局面;累计出口数量26.86万吨,同比增长21.61%,说明国际市场对低端化纤纱线需求量上升。
2011年1~5月化纤短纤纱线月度进、出口数量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棉织物出口呈下降趋势。 2011年1~5月我国棉织物累计出口54.60亿米,同比微增1.3%,5月单月环比下降7.13%;化纤短纤织物累计出口25.40亿米,同比增速不足1%,可见国际市场需求恢复仍缺少动力。两个类别的织物出口单价仍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43%和35%;进口单价的同比增速均约20%。
从分品种的出口情况看,2011年1~5月我国棉织物品种中坯布、色织布(含牛仔布,下同)累计出口数量分别为8.7亿米和7.5亿米,同比分别增长12.15%和11.27%,坯布出口增速较1~4月放缓近10个百分点。
2011年1~5月坯布及色织布出口量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新开工项目恢复性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上半年我国棉、化纤纺织加工业(含500万元及以上城镇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实际完成投资754.1亿元,同比增长46.19%,占纺织行业投资比重46.3%。上半年新开工项目数累计1752个,同比增长3.4%;竣工项目1091个,同比增长36.0%。
从6月单月情况看,较5月份单月相比,实际完成投资金额环比增长25.5%,新开工项目数环比增长31.2%,竣工项目数环比增长12.3%。
经济指标增速放缓
国家统计局2011年1~5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棉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以下称棉纺织企业)数量8725户,亏损面占9.25%,其中5月份亏损企业亏损额较4月相比增长113.3%。
1~5月我国棉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当年价)5845.7亿元,同比增长34.9%;出口交货值447.8亿元,同比增长22.7%;主营业务收入5709.0亿元,同比增长34.8%;利润总额298.9亿元,同比增长49.7%,上述指标增速均较一季度放缓。1~5月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以及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同比增长分别达34.0%、26.2%和23.4%、29.3%、43.0%。主营业务和税金较一季度增速放缓约7个百分点;三费中管理和财务费用增速加快,尤其是财务费用同比增速明显加快。可见,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于棉纺织企业的影响甚大,给企业的资金周转和成本耗费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1~5月棉纺织行业利润率5.26%,较一季度略有下降,其中4月、5月两个月平均利润率仅4.90%。1~5月份棉纺织行业产销率98.11%,略低于一季度,4、5月份平均产销率下降至97.90%,达到2009年4季度以来最低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中规模以上企业划分标准为年销售收入2000万以上,其中经济指标不足以反映中小型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另外,因数据滞后,故分析结果与目前实际情况存在差别。)
发展预测
根据上半年统计数据以及目前的市场形势,预计下半年棉纺织行业扭转下行走势的难度较大。下半年主要关注以下影响市场的因素:传统旺季订单的恢复程度;国际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取向;国内货币政策及中小企业资金链的衔接等;此外,市场仍期待有关部门出台有利于纺织行业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