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回顾
国内外棉价大幅下跌 棉花进口量大量减少
国内外棉价跳水
6月中旬以来,欧洲央行加息,纺织企业用棉需求疲弱,美国实播面积大幅增长,国际棉价面临压力,ICE期棉主力合约快速下跌,截至7月11日,ICE棉花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为108.88美分/磅,环比下跌24.77美分/磅,跌幅18.5%,同比涨幅47.6%;国际棉花指数(M)161.42美分/磅,环比下跌15.12美分/磅,跌幅8.6%,同比涨幅79.8%,按1%关税计算,折人民币进口成本26681元/吨,高于国内市场价格3752元/吨,环比缩小934元/吨;按滑准税计算,折人民币进口成本26991元/吨,高于国内市场价格4062元/吨,环比缩小909元/吨。7月29日,纽约棉花期货10月合约结算价102.1美分/磅。代表进口棉中国主港到岸均价的国际棉花指数(M)按1%关税计算,折人民币进口成本23447元/吨;按滑准税计算,折人民币进口成本23789元/吨。
国内方面,6月份调查显示,全国主产区棉花长势良好,农发行“双结零”压力增大,棉花企业销售积极,但下游销售疲软,采购稀少,棉价大幅下跌。7月11日,国内郑棉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为22465元/吨,环比下跌2125元/吨,跌幅8.6%,同比涨幅37.9%;代表内地328级皮棉价格的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为22929元/吨,环比下跌1592元/吨,跌幅6.5%,同比上涨24.8%。7月29日,代表内地标准级皮棉销售均价的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20052元/吨。
2011年6月,我国棉花进口量大幅减少。据海关总署统计,6月份我国进口棉花12万吨,较上月减少2.46万吨,减幅16.98%;同比减少5.72万吨,减幅32.29%;2010年9月~2011年6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221.20万吨,同比增加11.62万吨,增幅5.54%;2011年1~6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132.71万吨,同比减少21.83万吨,减幅14.12%。
纺纱产量有所增长
2011年6月,我国纺纱产量有所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6月,我国纺纱产量为260.6万吨,同比增加30.8万吨,增长13.4%;环比增加19.8万吨,增长8.2%。2010年9月~2011年6月,我国纱产量累计为2339.8万吨,同比增长10.7%。2011年1~6月,我国纱产量累计1341.4万吨,同比增长11.2%。
市场解析
宏观环境形势严峻
用棉需求持续低迷 通胀压力加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月份《全球经济展望》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4.3%,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这一预计较4月份下调0.1个百分点。多国公布的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大幅下滑,部分国家已低于50的分水岭。
6月23日美联储宣布维持0~0.25%的现行联邦基金利率不变,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于6月30日如期结束,没有出台新的刺激经济的措施。美联储表示,美国通胀压力有所上扬,未来将紧密关注通胀走势。
欧盟和日本经济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欧元区通胀率持续高于欧洲央行制定的2%的通胀目标,6月通胀率初值为2.7%。另外,欧元区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经济运行风险增大,穆迪7月5日将葡萄牙评级下调至垃圾级,7月11日意大利债务危机突现,再次激起公众对欧洲债务危机的强烈担忧。
6月份,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涨幅达到6.4%,国内通货膨胀形势愈加严峻。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7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三次加息。由于资金趋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今年普遍执行基准利率上浮30%以上的政策,民间借贷利率也普遍上浮。当前不少产成品库存消化困难、流动资金匮乏的企业正面临融资难度及成本急剧攀升的困境。
6月份,经济增长下调迹象更为明显。2011年6月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9%,环比回落1.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下降。在国内紧缩政策不放松的情况下,企业资金链紧绷、产销形势低迷的状况仍将延续。
新年度全球棉花产量预增
美国2011年棉花实播面积同比增长25%。美国农业部实播面积报告显示,2011年美国棉花播种面积为8337.9万亩,同比增长25%。其中陆地棉播种面积为8162.4万亩,同比增长25%;皮马棉面积为175.6万亩,同比增长42%。
印度新增棉花出口配额开始发放。今年6月,印度政府决定增发17万吨出口配额,规定只有在最近两个年度里出口棉花完全符合政府规定的企业才能进行申请新增的配额,并且在2011年9月15日前未能如数装运的企业将被处以5倍于货值的罚款。另外,本年度印度棉花实播面积为16740万亩,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截至7月7日,新棉播种面积为6692.4万亩,同比减少32%。随着季风雨增强,预计后期棉花播种进度将加快。
下年度澳棉产量有望刷新最高纪录。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科学统计局(ABARES)预测2011/2012年度植棉面积将大增,棉花单产将为133.6公斤/亩;产量或达到110万吨,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土耳其棉区天气转好,总产有望提高。土耳其主产棉区持续晴热天气,前期积水过多的棉田长势恢复,如果干燥天气持续,新年度土耳其棉花单产有望接近上年度创下的95公斤/亩的历史最高记录,总产将创历史新高。
国内棉花供给趋于宽松
本年度棉花销售进度依然缓慢。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截至7月8日,全国加工企业皮棉销售率为81.1%,同比下降14.0个百分点,较过去4年正常年份下降6.8个百分点。其中,内地销售率74.0%,同比下降21.0个百分点,新疆销售率90.1%,同比下降5.1个百分点。按产量623.1万吨测算,全国累计销售皮棉496.3万吨,同比减少144.9万吨,较过去四年里的正常年份减少121.7万吨。
新年度棉花长势较好。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6月中下旬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棉花长势调查显示,6月份以来,我国主要产棉区天气基本正常,病虫害轻度发生。受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长江中下游半数棉区新棉采摘时间可能推迟,其余棉区基本正常,部分地区略有提前。若后期天气正常,预计新棉单产93.06公斤/亩,较上年提高9.29%;棉花总产量预计739.02万吨,较上年增长18.61%。
后市预测——
需求回暖动力不足
棉价下行压力犹存 市场形势难回暖
从内销、出口需求形势、资金链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来看,近期及未来一段时间,纺织行业经营将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用棉需求将持续低迷。
种种迹象显示,纺织下游需求继续回暖的动力不足,近期仍无法快速消化上游库存以及带动新的生产增长。
第一,我国经济趋向软着陆,处于通胀高企及经济增速放缓态势,社会消费需求增长动力不足,特别是服装消费,6月份服装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长2.1%,较同期食品消费指数增长14.4%低12.3个百分点。第二,央行回收流动性的一系列措施逐渐奏效,银行信贷全面紧张,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纺织行业经营情况不佳,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有增无减,已严重影响其采购意愿及行为。第三,在下游消费需求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纱、布即使降价甩货也乏人问津,企业产成品高库存短期内难以消化。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发布的《中国棉花工业库存调查报告》显示,截至7月6日,纱产销率89.5%,库存为25天,同比增加16.7天,布产销率84.6%,库存为49.7天,同比增加20.1天,为2009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居高不下的产成品库存占压了大量资金,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缓慢,资金链进一步趋紧。
此外,为抑制通货膨胀,平衡贸易结构,增加进口,减少国内贸易顺差为当前重要手段之一。2011年1~5月,纺织贸易顺差占全国对外货物贸易顺差比重达357.74%。财政部宣布7月1日起下调混纺布、亚麻纱线等纺织原料进口关税。调节进口关税正是加强这方面调控的手段之一。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步伐继续加快也对出口形成抑制。自去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上涨了5.5%。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2%,按此速度,今年全年升值幅度将达到5%。人民币的升值削弱了纺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导致部分出口订单流失。
后期采购面临缩减压力
《中国棉花工业库存调查报告》显示,截至7月初,纺织企业棉花平均库存使用天数约为34.6天,环比减少6.3%,同比减少11.4%,纺织企业工业库存已连续3个月下降,但企业采购积极性仍然较低。从历史数据来看,纺织企业工业库存在年度后期通常处于下降轨道。另外,企业资金紧张、开工不足及用棉比例下降也限制了采购量及用棉量,市场前景不佳导致企业采购更趋于谨慎。
按最新消费预测谨慎测算,纺织企业月均用棉量约为75.8万吨,棉花供需总体趋于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宏观政策环境及纺织行业运行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仍未释放完毕,促使棉价继续向下运行压力犹存。
首先,美国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如期结束,国内防通胀力度未减。回顾本年度初期,棉花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不在棉花市场本身,外围资金大量涌入国内外棉花市场才是推动行情上涨的主因,当前全球及国内货币环境进入收缩周期,支撑棉花及其他大宗商品的力量不足。即使后期部分经济体再次推出宽松货币政策,在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也难以发挥如前期第一轮及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
第二,纺织用棉降幅预估值仍显保守,上期月报估计年度后期纺织用棉量同比降幅为10%,但从6月份纺织用棉情况来看,降幅继续扩大,为13.2%,以此折算,后期月均用棉量为75.3万吨。如上述分析,纺织用棉短期内改善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纺织用棉降幅持续扩大,后期可能会出现棉花供大于求的情况。
第三,根据目前的长势情况,新年度棉花有望大幅增产。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棉花长势调查显示,在后期天气正常的情况下,新年度棉花产量有望达到739万吨,增产已成为市场普遍预期,且上市时间可能较早,这将对棉价形成进一步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