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07年以来中国服装设计师接连现身世界著名时装周秀场,从米兰到巴黎再到纽约,国际服装设计界的中国力量正在崛起。而在第十届中国国际时装周上,25场时尚发布和属于本土设计师创造的中国潮流,让中国设计师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中国时装已经挥手作别“中国制造”,而向“中国设计”转变。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 让原创力量成为主打
众所周知,设计是服装的灵魂。因此,个体的企业要提升品牌的贡献率,就必须提升设计对于产品价值提升所贡献的附加值的分额。
“卡宾”品牌的设计总监杨紫明认为,中国的设计师品牌,要按中国本土化元素运作。他说:“我们希望纠正那种中国人只会抄袭的偏见,改变国外的品牌才值得崇拜的看法。首先,我们得努力学习,挖掘本土资源。”
中国本土设计师的成长是伴随着中国服装产业与品牌在上一个10年中的成长而同时完成的。10年来,设计界涌现出了张肇达、吴海燕、武学凯、武学伟、刘洋、计文波、罗峥、谢峰、杨紫明等一批设计名师。
今后,一方面,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与提升,随着设计师自身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一批设计名师以及中国设计师队伍整体的设计水平还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文明在世界时尚文化中的权重和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这些都为中国设计师名师和设计师群体的整体崛起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机会。可以肯定地说,本土设计名师与本土设计力量的整体提升将成为提升本土品牌设计水平的中流砥柱。
但从目前产业发展的态势看,尤其是近几年,本土企业对国际设计资源进行整合、借助国际设计力量、聘请国外设计师甚至是设计名师也成为一种趋势。
2001年,湖南男装品牌圣得西聘请法国设计师丹尼·法莱为品牌艺术总监和首席设计师,并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圣得西设计工作室,从而使圣得西从服装设计、制作工艺、面料供应、营销策略等方面都与国际接轨。
2003年,深圳女装品牌EITIE(爱特爱)聘任法国著名奢侈品牌集团Blue Bella旗下的著名新锐设计师代表人物Marcel Marongiu为爱特爱品牌艺术总监。
2004年,深圳女装品牌歌力思与国际设计师YSL圣罗兰12年高级成衣研发总监Jean Paul Knott“联姻”,聘请Knott为歌力思品牌设计顾问。夏国新表示:Knott的加入并不是想完全改变歌力思,而是会推动歌力思的发展。
2005年,大连的大杨创世品牌聘任意大利著名的男装设计师、现任乔治·阿玛尼男装首席设计师的Ivano Cattarin(伊万诺·凯特林)为设计总监。
2007年,运动品牌361°聘请了来自韩国的设计师以及此前就职于阿迪达斯、耐克的设计师共同担纲产品设计。
整体来看,这些国外设计师和中国企业的合作形式如下:他们负责出产品的主创意,在对时尚的把握上保持品牌与国际接轨。中国本土的辅助设计团队负责对其主创意进行符合中国本土化流行趋势的细节修改。聘请国外设计师的成本是很高的。
事实上,世界经济正在迅速一体化,中国市场已成为最大的国际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需要用国际视野来应对国际竞争。充分整合并运用国际设计资源,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种比较简便、快速的提升设计力量、加快品牌建设进程的方式,也是中国服装企业更快地融入世界市场、应对竞争的方式。但从根本上看,中国设计力量以及中国服装品牌要想真正在世界时尚体系中获得话语权,还得主要依靠本土设计力量的崛起。
不能简单照搬“中国元素”
盘扣、汉字、印花……中国元素被设计师越来越娴熟地运用在时装作品中。马蹄袖、象形图案以及细节处的刺绣,中国味也越发含蓄隽永。设计师曾凤飞的作品将皮影、文字等元素融入服装作品,用印花和亮度较高的色彩搭配突出明朗的心情。设计师刘薇一直以“花朵”为设计灵感,今年她发布的裙装作品大量使用印花土布,并借鉴青花瓷的纹理,其作品表现出的东方优雅令人惊叹。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达成共识,属于自己血液里的东西其实才是最美的。
设计师计文波年初曾亮相米兰国际时装周,发布最新的设计作品。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中国设计师要获得认可,首先就要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就要把中国的元素先提炼出来。”他认为,十之八九的设计师都清楚“东西方元素结合,复古与现代结合”的道理。真正的中国元素不是中国过去一些东西的简单表现,他说:“像中国红、凤纹、盘龙图案,这样比较形式的设计,现在设计师采用的已经不多。”他表示,中国设计是结合了现代的元素,又有自己“很中国”的特色和内涵。
而对于中国元素的使用,也不能简单地照搬,要把这些元素用于无形,用出神采,现在,已经有设计师做出了点意思,至于怎样做得更好,需要努力,也需要时间的积累。
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
谢峰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品牌是帆,产品是船。很多品牌只做帆,不做船,结果,帆越做越大,没有产品做支撑,船就沉下去了。” 同时,他还有一个独到的观点就是,要用世界的眼光看看待中国元素。
他说:“我比较欣赏李安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可能我和李安有着相似的经历,十几年二十几年都在国外生活,我们眼中的中国的文化,不是简单的照镜子,而是抽身于外,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
我们不能只看到中国的立领、盘扣。在一些人眼中,“中国文化”只是一些简单的符号:龙、中国红、象形文字、京剧脸谱。
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庸、包容”,中国文化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盘扣来表现。其实到了中国以后,你还会发现许多其他的东西,比如还有蒙古族的团花,还有很多外来的文化。
在我们中国人的眼中,吉芬的服装更多地带有西方文化,但是,很多外国人看到吉芬的衣服,他们说:“这是东方的。”他们可以看得出来。虽然在中国人看来,吉芬的衣服带有一些欧洲的元素,但是世界的角度看,西方人看上去,认为这是中国的。所以,这也能让我们反思,究竟什么是“中国元素”?什么是“中国文化”?是不是想在国际上成功,就一定要强调中国文化?
这就体现了我对中国文化的一些理解,你不能只是主观地认为,我在做中国的东西就行了,你要看,你的东西在世界面前是怎样一种印象。 谢峰说:“我个人觉得宣传和销售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中国早期,包括吉芬卖得好,包括我们的衣服,我们的服务,给了消费者非常多的乐趣,很多的美感,因为吉芬的宗旨是创造美丽人生,所以我们无论从服务店员来说,导购也好,我们做每一件衣服,都是怀着带给人民美好,这样的理念去做的,而不是只是大力宣传、做广告。”
时尚不仅仅是衣服 而是一种文化扩张
卡宾服饰的设计总监杨紫明开诚布公地说:“我的服装是要在市场销售,不是要进博物馆。”
他认为,一个设计师品牌,一定要有商业的基础做铺垫才能打开这个商业市场,要把我们的东西去卖出去,让别人去认可,我们才会发展。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选择了纽约,而不是米兰,也不是巴黎作为他的舞台。
美国是一个销售市场,就是一个销售大国,如果你站在美国,看他们的消费,一下买十几件裤子,然后打包,几千美金就买走了。所以,从商业角度来说,那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投入,去打开的一个市场。
同时,杨紫明认为,时尚不仅仅是一两件衣服,它是一种文化的扩张,一个国家形象的代表。一个经济强国一定是时尚强国。一件衣服卖这么贵肯定是远远超过它的成本,它不是在卖服装,它是在卖文化。
时隔几个月,当杨紫明讲到在美国办秀的经历,仍然抑止不住自己的激动。当他们做秀的时候,好多素不相识的海外华人来为他们当义工,帮他们整理大包大包的衣服,帮他们运输。
他说:“《华尔街经济报》有一个记者,他是一个中国人,他已经不怎么会说中文了,采访完结束之后,他第一句话说,‘我要回去告诉我妈妈。’对他来说,他觉得这个是很骄傲事情,我们中国民族作品在这个舞台上得以展现,他很兴奋的。我觉得一点点一滴滴对于我来说都很感动。”
在纽约那个秀场,有好多的华人,有的是在外州,不在纽约州,他们特地赶来,来支持自己民族的东西。而且他们很多人出生在美国,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但是他们依然有民族情结,依然觉得这是一个民族的骄傲,民族的事情他们要无偿来做这件事。纽约有很多华人都会支持中国自己的品牌,之前有很多华人在纽约销售作品,当然也有很多美国人在买中国的作品,那么在华人买中国作品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骄傲。民族的东西让中国人感到很骄傲。杨紫明说:“在纽约,他们报道我,首先是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其次才是卡宾。中国人眼中这是值得骄傲的事件,这是我们民族复兴的,虽然我们这样的方式去到纽约,可能对两个国家纺织品贸易起不到根本的变化,但是最起码这是一种现象,证明我们有这样的实力这么做。”
华人设计师走出了国门,不管是去纽约,还是米兰,还是巴黎,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办秀本身。这不是我们妄自尊大,不是盲目乐观,这是一个里程碑,是中国服装非常重要的一步,今后,还会有很多的设计师,很多品牌会走出去,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不会永远被作为廉价品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