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修订版)中,以“品”字打头的词条共有28个,但就是没有“品牌”这个词条。我们经常提及的这个关键词,居然在中文权威词典中找不到,可见品牌还真是一个不容易解释清楚的东西。
有人说,品牌是一个公司强大的标志,同样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但标志和体现是一回事,把这种标志和体现上升到国民经济、行业和企业转型战略却是另一回事。
事实上,我们行业现在就是把品牌升级当成发展战略来执行的,这可能存在着根本性的失误。首先,品牌永远只存在于一个行业的顶部,是“一览众山小”的标志。尽管大家都往金字塔的顶部攀登,但真正拥有品牌的始终只是位于顶部的少数公司。其次,品牌建设需要有历史的沉淀,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不断地进行人才储备与技术突破,恒久的、与时俱进的赢利模式和赢利能力,是构筑品牌建设的可靠基石。
所以,实施品牌建设,在中国应该是类似中石化、联想、华为、平安保险这一类大公司的事情。在我们业内,至少也应该由年销售额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去考虑。我们当然希望成千上万的中小纺织企业都能像上述公司那样,拥有资金优势、拥有核心技术,但这仅仅是一种期望甚至只是幻想。况且品牌建设也是一把双刃剑,当行业由于种种原因出现重大失误时,例如中国奶业的三氯氰胺事件,肉类加工业的瘦肉精事件,受损害最大的往往是品牌建设搞得最好的企业。
事实上,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不断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市场需求以来,从国外引入的所谓“以品牌建设赢得企业无形资产”的说法,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一种虚妄的忽悠。
高新技术的兴起形成了巨大的新市场,让昔日的世界名牌黯然失色。例如数码成像技术的发展,使曾经的世界500强之一——美国柯达公司的技术、产品和市场急剧缩水,难以为继。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和赢利模式,在全球性的结构调整中有多少经过千锤百炼的百年老店已经或者将要轰然倒下?例如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几乎把全世界的汽车名牌一网打尽,他们的品牌建设应该是顶级的、无懈可击的,但是,由于基本判断和发展方向选择的失误,三家顶级公司同样在破产的边缘徘徊。那么,那些世界名牌的无形资产呢?为什么没有一家银行看在被世界顶级资产评估机构估算出来的近乎天文数字的“无形资产”的面子上救这些企业一把?
10年间,特别是近3年来,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让人们对“品牌建设”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在过去10年中,国内纺织企业的成长依靠的是良好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和机会。换个说法,大部分企业的增长方式是机会型和资源型的,依靠的是建立在低成本之上的比较优势。而目前中小企业的困境,恰恰是过去的成功模式造成的。用一句话来总结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那就是以“低成本产品制造”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当市场环境和劳动力成本的供给发生变化时,企业就会陷入危机。
展望今后几年,尽管我们对多数企业都在花大力气投资品牌建设和渠道建设的行为表示赞赏,但是中小企业选择品牌建设本身就可能是一个误区。能否从“低成本产品制造”的机会型增长模式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竞争型增长模式,这恐怕才是中小企业经济转型和自我成长的本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