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上海政府的战略合作内容之一,今年10月,中国时尚同盟又将如约登陆上海。借此契机,记者采访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时尚同盟组委会主任孙瑞哲,就中国纺织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展开深度解读。
三个突破点为创新提供更大空间
进入“十二五”,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也迈入了新的阶段。孙瑞哲将“十二五”期间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战略问题,归结为三大重点转化突破。
首先是量与质的动力引擎转换。孙瑞哲指出,“规模扩张”一直是前些年纺织行业的发展主题词,这一现象从“十一五”开始逐渐有了转变,规模效益逐渐让位于质量效益。“十五”期间,质量效益增长对行业的贡献率是12.5%,“十一五”期间则上升至55.7%,其中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质量效益的价值凸显将促使行业转向对科技创新、设计创意与品牌价值的新期待。
其二是收与支的动态新平衡。目前我国纺织行业每年所需的棉花原料1/3依赖进口,化纤原料50%依赖进口,羊毛原料的进口率甚至达到2/3。可以说,全球原料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给我国的纺织行业带来不能低估的影响。对于这一现实,孙瑞哲说,我国的纺织企业一方面要寻求可替代纤维资源、开发可替代资源;一方面也要通过可循环使用、废旧材料再利用等手段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同时也要认识到,产业自身的提升固然重要,而引导消费潮流,帮助消费者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才能让新生事物得到认可、打开市场、实现收支平衡,让创新和市场化在同一层面上稳步提升。
其三是新与旧的价值再定位。在“十二五”规划中,纺织服装产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对此,孙瑞哲表示:“下一步我们对产业价值的新探索,要在盘活存量、寻找增量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寻找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界、交互、融合,纺织服装产业要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带来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纺织服装产业要成为时尚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多元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级。中国时尚如何在全球时尚格局中成为重要一级?怎样在新的社会阶段里,让中国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这是我们产业的历史使命。”
探讨适合国情的创新模式
实现量与质的动力引擎转换、收与支的动态新平衡、新与旧的价值新定位,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中国的时尚话语权,从战略上来说是必由路径,而中国时尚同盟则因其平台价值成为最佳战术选择。
“新的全球竞争,不再是企业对企业的竞争,而是系统对系统的竞争。我们希望通过中国时尚同盟这个平台,做系统整合的工作,引导纺织上游企业、新锐设计师、市场、商业、企业开展直接面向消费终端的合作,推动传统产业与新产业的跨界交互融合。”孙瑞哲说,“要在行业中倡导从个体到整体、封闭到开放、有形到无形、无序到有序的创新发展模式。”对于这四项创新转变,孙瑞哲也给出了具体的解读。
首先是个体到整体,指系统对系统的竞争,不仅仅是供应链之间的角力,更常常表现为国家文化、国家利益、国家时尚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单打独斗往往收效甚微。这时就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组建一个有效的系统,形成综合竞争力,也就是从个体到系统。
其次是封闭到开放。在市场日益细分化、一家独大难于登天的今天,苹果公司以它的商业神话带给我们同样的启示。苹果公司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iphone、ipad这样的产品,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全球的资源围绕这两样小小的商品,进行无止境的系统资源大整合,原本依赖垄断为生的电信业、文化产业等也不得不为之开放。苹果确立了从封闭到开放的新模式。中国的产业发展,实际上现在也面临从封闭到开放的转换问题。怎样跳出传统的,仅仅关注原料、加工技术、生产过程的封闭模式,转变到整合全社会层面的消费需求,整合设计能力,整合传媒资源的开放模式。
第三是有形到无形。过去国内纺织企业更注重有形产品的设计开发创新,产业发展要求下一步要对有形产品背后的营运模式、管理手段、文化内涵、品牌价值等无形资本给予更多的关注。
最后是无序到有序。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不同要求在这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口号中可见一斑。“发展是硬道理”阶段,企业无序竞争,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忽视工人的社会福利等要素,付出破坏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宗旨,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形成市场有序竞争,企业发展与环境和谐共生,形成劳动关系的高度和谐。从无序向有序的发展,也就是要以负责任的态度,生产负责任的产品,并对环境负责任。
以行业发展的战略视角来观察即将于10月17~21日登陆上海的中国时尚同盟时尚发布,或可更清晰地把握其脉络:不论是新锐设计师群体,还是纺织服装代表性品牌的亮相,或是中国时尚产业论坛集政府、企业、学者、媒体于一体的产业前瞻性探讨,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中国时尚”将在纺织服装行业以及大众消费领域形成价值链条,推动中国时尚价值在本土市场的体现,进而传递到全球消费链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