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具有纺织特色和资源的高等学校,要实现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适应纺织行业发展的需求,帮助纺织行业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笔者认为应该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特色优势专业的定位、机制体制的创新等进行重新思考,在办学理念上有所突破。
紧贴行业需求创新培养模式
纺织行业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纺织强国目标,人才是第一资源。而目前,从纺织行业的现状来看,人才严重缺乏依然是阻碍发展转型的瓶颈。行业严重缺少高水平的创新型工程设计和工程应用人才、高素质的拔尖创新型科学研究人才、卓越的现代管理人才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经贸人才。所以,纺织院校应该打破原有的整齐划一的培养方式,将人才培养与纺织行业需求以及学生的潜质紧密结合,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对纺织行业发展的贡献率。
第一,要积极探索创新型工程类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制订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创新精神和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案,采用校企联合、双导师制等方式,利用企业的技术资源,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第二,要积极探索拔尖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纺织行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说到底是高端人才的竞争,自主创新型的发展战略客观上要求高校为行业和企业输送大批创新型人才。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优势学科,采取“本科生导师制”,为“精英”学生构建以“厚基础、交叉性、个性化、研究型”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和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第三,要积极探索卓越的现代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该加大管理类课程的覆盖范围,使全校学生都有学习管理理论知识的机会;让学生担任班主任,使他们在校期间参与学生事务管理,加大管理实践环节的锻炼,使学校成为培养具有全局意识、准确的逻辑判断能力和良好沟通能力的应用型卓越管理者和社会活动家的摇篮。
第四,要积极探索具有国际视野的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该通过建立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校内经营贸易仿真实习基地和校内创业实践基地等,提升学生从事企业生产、营销、贸易等各个环节的能力,为纺织行业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经营理念、复合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决策能力、综合执行能力、创业能力的经贸人才。
完善培养机制促进特色发展
当今社会对人才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也日趋增强。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构建灵活、开放的教育教学体系,以“组合拳”的形式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搭建平台,促进学生特色发展。
首先,学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比如,实施学分制和导师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推行主辅修、双学位、二次专业选择,为有潜质的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改革授课方式,采用“工作室”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和培养方式;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发表研究论文,其成果可转化为学分,使学生在校期间既完成教学要求又实现个性化发展。
其次,学校应积极为学生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分级创新课程,开展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创业实践四个层面的课程训练,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分类设置创新训练模块,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同时以破解纺织行业发展难题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启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本科生智慧研究招募计划等,使学生提前参与教师或企业的科研实践及科技创新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再次,学校应该积极利用自身资源,为学生搭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如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企业共建第二校园,建立开放式的工程教学实训中心等,使每个专业都在企业建立固定的学生实践基地,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还要按照“努力扩大受益面的同时积极培养拔尖人才”的思路,在学校与学院两个层面设计开展、组织参加专业竞赛和专业社团活动,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
另外,学校还应该积极拓展空间,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吸收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某个专业、学科先行先试,设立国际合作办学的“特区”,为学生营造一个国际化教育环境。积极搭建师生国际流动的“立交桥”,鼓励引导更多优秀学生走出国门,促使学生更直接地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理念与经验,培养既熟悉中国国情,又有国外学习与工作经验,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的国际化人才。
此外,作为纺织高等院校,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特色,利用人才和科研优势,加强对在岗职工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纺织服装行业现有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技术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加快培养高水平的行业领军人才和骨干队伍,促进行业创新能力、生产效率的提升,为促进纺织服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纺织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