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孝儿镇看到:满山遍野的桑园好像绿色的海洋;绿色掩映中白色的小洋房之间修建了水泥连户路;蚕农家有了现代化家具、冰箱、彩电等生活用品;用上了蚕渣开发的沼气,既节能环保,又干净卫生。随行的镇党委书记王晓阳说:“这种具有孝儿镇特色的新农村风光,都是蚕桑产业化发展的结果。”
栽桑养蚕富了农民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孝儿镇,这个地处川南山区的农业镇,最近几年在四川名声大振:蚕桑产业快速崛起,成为四川蚕茧产量第一大镇。去年该镇发种39120盒,产茧30513担;蚕业综合总产值5282.8万元,其中蚕茧产值4332.8万元,养蚕农户5532户,人均养蚕收入2538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39元,其中养蚕收入接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2010年,珙县孝儿镇栽桑养蚕被评定为“国家级蚕桑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孝儿镇波浪村村民陈均华家有5口人,今年春季他家养蚕14张,产茧574公斤,售茧收入22386元,人均收入4477元。”镇党委书记王晓阳告诉记者,像陈均华这样的养蚕大户全镇有几百户,蚕茧收入成了蚕农的主要经济来源。今年春夏两季,全镇共发种23000张,生产鲜茧18146担,同比增加3160担,蚕茧产值3085万元。春夏两季养蚕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有10个,收入40万元的社有55个,收入3万元以上的养蚕大户有121户、收入2万元以上的养蚕大户有 256户;全镇春夏两季养蚕户平均收入5500元,人均养蚕收入 1482元,同比增加收入515元。
政策扶持规模经营
珙县孝儿镇围绕“工业兴镇,特色立镇,城建靓镇,商贸活镇”的目标,抢抓四川省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和宜宾市丘陵山区10万亩蚕桑循环产业带建设发展机遇,规模化发展蚕桑产业,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发展。编制完善了《蚕桑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蚕业百万元专业村五年建设规划》和《孝儿镇巴蜀蚕桑产业第一镇发展规划》、《孝儿镇万亩蚕桑循环产业带建设实施规划》。今年,全镇蚕桑发展进行统一规划,打破村界、社界规划到田间地块,落实相关配套项目和生产设施,整体提升全镇蚕桑产业发展水平。
在现有2.2万亩桑园的基础上,该镇计划在3年内新栽桑1万亩。到2013年,实现优质桑园3万亩,年发种6万张,产茧5万担,蚕桑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5亿元。今年,孝儿镇筹资60万元扶持栽桑产业发展,其中40万元用于补助农户栽桑,17.5万元用于购买桑苗,免费送给农民栽种。为了确保蚕桑产业发展落到实处,确保桑苗栽种质量,由珙县智溢茧丝绸公司与农户签订栽桑协议,预订好桑苗,由各村蚕业发展领导小组向栽桑农户收取栽桑保证金,待栽桑完成并经珙县智溢茧丝绸公司组织人员验收合格后退还。同时将蚕桑发展工作纳入政府年终目标考核,未完成蚕桑产业发展目标的部门、村和个人不得被评选为先进。
科技支撑机制助推
孝儿镇蚕桑产业化发展,质量整体提升,靠的就是科技作支撑,并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品种上突破,在全镇推广“特优二号”和“龙桑14号”等优良桑树品种,努力提高蚕桑良种化率,全镇良种桑栽种面积达2.15万亩,桑树优良化率达98%。二是养蚕批次求突破,由传统的一年养4批次蚕,改为一年养5批次~6批次蚕,大力推广多批次错季养蚕,为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三是标准化生产求突破,全力推进蚕桑产业发展“六化”进程,即“蚕种配置优良化、桑园建设规范化、小蚕饲养共育化、大蚕饲养省力化、病虫防治统一化、方格上簇自动化”。推进小蚕共育、蚕病统防统治、联户集中共养和工厂化养蚕,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提升了蚕茧质量,今年春茧实现单产最高达每张种55公斤,全镇平均单产41公斤。
为确保蚕桑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孝儿镇建立了蚕桑产业化发展助推机制。一是加强产业化发展宣传力度:采取会议、外出参观学习、制作大型宣传牌、标语、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为蚕桑产业化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二是建立领导机制:引进懂政策、精业务的党员干部到蚕业产业化重点村任科技副书记、副主任,加强对发展蚕桑产业的指导工作。三是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农民修建60平方米以内的蚕房,简化办证手续,并给予税费优惠。对规划为蚕业“百万元村”的重点村,在工作经费和科技推广经费上给予补助,对全年实现百万元以上蚕茧产值的村以及优质蚕茧的村进行奖励。四是建立蚕桑基建配套机制。通过政策激励,促进蚕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集约化发展,达到蚕业优质高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