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服装屡被查出问题,与零售市场未把好关也有关系,一些商场竟然称,由商场 送检有些匪夷所思。
近日,一份由北京、天津、上海、重庆、香港、澳门等21个城市的消委会以及消保委联合发布的运动服比较试验结果显示,由深圳市消委会工作人员从市场上购买的60个受检样品,有56个样品通过了全部项目测试;但有包括Columbia(哥伦比亚)、奥地利户外品牌NORTHLAND(诺诗兰)、美国休闲运动品牌CONVERSE(匡威)和意大利休闲运动品牌Lotto(乐途)在内的四大知名运动品牌被指运动服样品pH值超标或染色牢度不达标。
昨日,多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零售业人士坦承,商超专卖店等零售市场并不会对上架服装尤其是名牌服装的质量再进行检查。
武汉一家大型百货商场采购部负责人透露,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只会对国家强制要求送检的食品、电工等产品做强制送检要求,对于服装尤其是知名品牌服装,商场并不会对每一批次的商品进行抽样检查,因为“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合约担保。知名品牌新到商品通常会向商场提供一份产品送检报告。有关部门走访市场时,商场也是凭这份由厂家提供的报告应对检查的。”
长期以来,大卖场因天价进场费饱受诟病,然而对于强势品牌来说,商家又放低身段,甚至对其宽以“零门槛”入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零售市场鲜有对进场服装类产品进行抽检,与其检测费用较高有关。以羊绒面料为例,其国内检测机构的检测费用在400~700元不等,面料颜色越深费用越高;同样的面料若送至外资检测机构,则费用将高达1000~1500元不等。
而且,每逢换季季节、新品上市高峰期,若商场对每一个进场品牌的每一个批次的服装产品都送检,在每批10~20天左右的检测时间的现实因素制约下,势必会拖延新品上市时间,最终导致商家与厂家遭受双重损失。
广东家用纺织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萧健承对本报表示,中国是纺织生产大国,但国内纺织品市场的产品检测率却不足50%,未经权威检测就直接进入流通领域的纺织服装产品确实比比皆是。
萧健承说,在这样的行业大环境下,作为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零售商确实有义务为消费者把好最后一道关,无论是强制送检的产品还是已有担保契约的知名品牌产品,都应定期抽检进场商品。
“不过,就本次上黑榜的四大知名运动品牌而言,不达标产品被解读为"节省成本惹的祸"则有待商榷。”萧健承认为,因为pH值超标与降低成本并没有直接关系,“过高的pH值可用醋酸清洗、中和、降低,而每米棉质布料的加工成本不到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