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杭州女装开始起步。近20年的时间,杭州女装从当初江南水乡的柔情温婉发展到现在的百花齐放,比如,江南布衣的自然,蓝色倾情的职业,古木夕羊的浪漫,秋水伊人的知性优雅等,可谓为杭州的时尚添上了绚烂的一笔,同时也奠定了在中国女装版图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杭州女装依然风光。
是什么造就了今日的杭州女装?她的现状怎样?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就相关问题,杭派女装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孟平,让一幅杭州女装发展图景立刻变得立体起来。
记者:近20年以来,杭州女装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各发展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孟平:杭州女装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期。杭州女装从1994年开始正式起步,那个时候,一批大学服装专业大学生毕业出来,开始自己创业,为杭州女装起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起步时的品牌数量不多,大概有5、6个品牌,比如浪漫一生、江南布衣等,这时的杭州女装初步有了自己的风格,即江南水乡的淑女风格。
第二阶段大致从1995年—1998年,杭州女装步入成长期。这个阶段,女装品牌数量增多,一些品牌完成了原始积累,开始扩大再生产。
第三阶段从1999年—2005年,杭州女装进入了稳定发展期。2000年左右,杭州女装开始做大做强,品牌数近300个,几乎占据国内女装品牌的半壁江山,共有女装企业1000多家;同时,2000年以后,市场淘汰了一批小企业,一批大企业继续稳定发展。后来,我们提出了“中国女装看杭州”的口号,政府也开始介入扶持,杭州女装成长速度更为明显。
2005年以后到现在,杭州女装进入成熟期,也是杭州女装发展的新时期。这个阶段,市场开始细分化,一些品牌在主品牌之外,又创建了其他品牌,开始细分化发展。比如,古木夕羊做了OTT,江南布衣创立了“速写”男装品牌,秋水伊人做了COCOON这个高端品牌。如今,杭州女装开始进行多品牌运作,以做强做大有特长的、具有稳定性的主品牌为基础,加大其他副牌发展。另外,这一阶段,不同风格的品牌开始出现,有些品牌开始走国际化路线,个别品牌的销售额达到了10亿元。
品牌高端化是杭州女装想走的一个品牌发展道路。以前杭州女装的服装市场大多在国内二、三线市场,甚至是农村市场,但现在很多品牌都积极向一线城市发展。
记者:杭州女装能有今天的成绩,其原因在哪里?
孟平:首先,虽然杭州女装在1994年开始起步的时候,品牌数量很少,但却具有江南水乡淑女的独特风格,再加上那时候进入中国的国际大牌还比较少。因此,杭州女装在当时受到了市场认可。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才有杭州女装之后的快速发展。
其次,杭州有像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众多的服装类专业院校,孕育了不少服装设计人才。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从杭州几大服装院校毕业的学生带着梦想,开始自己创业。那时候服装创业投资不需要太大,有一个小的加工厂就可以做起来。再加上当时市场准入门槛低,市场需求又较大,但凡有自己独特设计风格的服装,都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正是一大批从服装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创业,逐步做大品牌,夯实了杭州女装发展的基础。
再次,杭州女装的成功还来自杭州各专业协会和政府共同支持、推动。2000年,杭派女装商会成立,这是杭州企业由家庭作坊式的分散经营向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过渡的开端,是杭州服装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从2001年开始,杭州市政府开始陆续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杭州女装产业发展。比如,建立女装产业专项发展资金,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奖励名牌,评选“十强企业”、“十大品牌”、“十大设计师”等,对推动杭州女装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2004年后,政府又将扶持资金从300万一年提高到2000万一年。
杭派女装商会成立后,我们开始组织企业到北京参加CHIC(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在CHIC2002上,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中国女装看杭州”的口号。可以说,2001年前后一段时间是杭州女装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在2001年政府介入后,联合行业商会,再加上企业自身的努力,三者合力,杭州女装逐渐步入发展快车道。
记者:与深圳女装、温州女装相比,杭州女装有何自身鲜明特色?杭州女装的优势在哪里?
孟平:温州女装近几年较前些年有了一个较大发展,但总体上还不成规模。深圳因为离香港近,接收资讯快速,更容易受到香港时尚的影响;深圳很多服装企业都是做外贸出身,后来才改做品牌,因此,他们在做外贸期间吸收了较多的欧美时尚,国际化程度可能更高。
杭州地处江南水乡,其服装不可避免受到其地域文化影响,建立了自己特有的流派风格。杭州女装灵秀,具备独特的江南水乡韵味,在市场上独树一帜。不过,现在有的品牌风格也在逐渐地改变中,有的品牌将韩风融入到杭州女装的江南淑女风格中,一些大品牌开始吸收欧美、日本的风格。比如,江南布衣就吸收了日本的风格特色,秋水伊人吸收了一些韩风,COCOON吸收了欧洲风格。
记者:目前,国内服装行业发展遭遇到了一些问题。那么,杭州女装在发展中又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孟平:现在,杭州有2—3家销售额能做到10个亿的女装企业,做到1—5个亿的企业有十多家,但是他们在继续做大方面碰到的具体问题也比较多,比如,用工问题、劳资问题,以及企业税收等方面的困扰。女装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跟其他行业、企业类似。总体上讲,杭州的中小服装企业比较多,企业可以做抵押的东西又太少,因此很难从银行贷到款,我们就这方面也在积极跟政府协商,跟银行方面沟通。
记者:很多地方的服装企业反映用地、用工方面比较紧张,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杭州在这方面的情况如何?
孟平:在杭州还有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比如深圳,目前在本地做企业用地都比较紧张,再加上现在的土地成本太高了,所以,我们都建议企业把生产部分往外转移到西部地区,或者临近的中部省份,在当地保留设计营销部分。
不过,现在真正往外搬的企业不多,毕竟在当地管理比较方便,距离远了在生产管理方面以及招工用工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现在有的企业把生产这块交给专门的加工企业去做,扔掉生产包袱,主要部分自己生产。
用工这两年特别紧张,很多企业都表示招工困难。因为中西部地区本身也在发展,现在外出务工者宁愿留在家乡发展,这对杭州等地的用工造成了较大影响。同时,现在80后、90后愿意从事服装行业的人太少了,服装生产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用工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大部分中小企业根本承受不了。对此,商会会帮助他们联系广西等外地的劳务输出省份,甚至像朝鲜这样愿意输出劳务的国外地区。
记者:杭州有全国著名的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这个市场在推动杭州女装发展方面有何重要作用?
孟平:像四季青一样的批发市场初期作用较大。在初期发展的时候,服装进入门槛较低,四季青等批发市场是一个较主要的渠道,通过批发市场可以很快发货出去,很多品牌第一桶金都是在批发市场赚的,然后通过批发市场这个渠道获得代理商,对它们的起步发展有推动作用。
随着品牌的逐步发展,后来一些从批发市场出来走商场渠道、做专卖店的品牌也就离开了这个市场。像江南布衣和秋水伊人都是从批发市场走出来的,她们后来都成为杭州甚至国内的优秀品牌。
记者:杭州女装下一步应该如何做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孟平:将来,销售额超过10亿的大企业应该去上市,要走一个更加正规化的道路,发展空间才会更大。
中小企业要抛开生产加工等方面的包袱,要在营销、物流等方面有所发展。在营销方面,他们要根据自身特点拓展渠道;在物流方面,目前杭州女装的物流还比较初级和粗放。如果这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对企业发展的制约非常大。
杭州地处江南,不仅经济富庶,而且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其丝绸文化底蕴丰富。杭州丝绸文化底蕴和发达的丝绸产业,是杭州女装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受传统丝绸文化的影响,杭州及周边地区已成为纺织业的集聚地。绍兴柯桥的中国轻纺城是中国最大的纺织丝绸专业市场,加上杭州丝绸城等几家大大小小的专业市场,为杭州女装的起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杭州女装之所以能够在不长的时间里迅猛发展并在全国显山露水,绝非偶然。杭州女装可以说是杭州历史文化、丝绸文化、山水文化和现代时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杭州历史悠久,风光旖旎,人才辈出,从良渚文化起源到现在已有50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良渚文化、吴越文明、以及宋室南渡带来的繁荣,成为杭州历史上闪耀的篇章。蕴含着西子湖畔吹来的清新,杭州女装以特有的江南水乡俊秀柔美又不失时尚气息的风格,在国内市场上谋得了一席之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杭州女装自身也在不断地变革,将传统文化与欧美服饰设计理念融合起来。有媒体评价,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杭州女装如今“清新不轻浮、前卫不张扬、精致不繁缛”的独特个性。
“学院派”烙印
杭州有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设有服装专业的高等院校,每年为全国各地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服装专业人才,是服装设计师的摇篮。总体上看,杭州女装品牌设计师大多是从诸如中国美术学院等的专业院校出来,科班出身的背景成就了杭州女装“学院派”的美名。
依托于“学院派”设计师的杭州女装,对潮流的把握自然而独到。他们的设计绝不刻意复制流行,“婉约”、“淑女”、“书卷气”,用这些来形容杭州女装虽然贴切,但似乎又有些过于笼统。凭着对流行的特殊敏感,杭州女装总是在贴近流行之余而又有节制地对流行做一些小的改变。于是就有了整体风格上的细致差异,使得杭州女装既让人感觉熟悉,又让人眼前一亮。
杭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钱峰认为,杭州像米兰,文化底蕴深厚,同时风景优美。“唯美的氛围,便于设计师的培养和发展。”
杭州杰施时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创意总监施杰认为,杭州是一个比较讲究生活方式的城市,杭州人对美的感受和对生活品质的体会更深刻,给设计师带来良好的设计诉求。比如,江南布衣就表达了对生活品质、生活方式的一定追求。总体上,杭州的设计师不太受商业化驱使,他们在做设计的时候能表达一定的生活观念。
对于深刻影响了杭州女装发展的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吴海燕表示,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一般都留在了杭州,为杭州女装设计师的培养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高等院校从设计技术上为杭州女装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钱峰表示,杭州高等院校的基础实力比较雄厚,集中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些优秀人才后来有的成为各服装企业的中坚力量,有的成为优秀的服装企业家,但同时也是品牌设计师,这些设计师老板带动了新品牌的成长和发展。
对于钱峰而言,他本人亦是从杭州高等院校学服装出身,也在院校教有关服装的课程,同时也是设计师、企业家。“我做服装起步比较早,1993年创立了蓝色倾情品牌,与江南布衣、浪漫一生等算是杭州最早一批女装品牌。”钱峰表示。他说由于自己是学服装设计出身,就首先不会考虑去做加工贸易。“深圳那边很多服装品牌企业的前身都是做外贸的,老板本身不懂服装,不过他懂得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懂营销,因此发展也很迅速。”
钱峰向记者介绍,包括蓝色倾情在内的很多品牌,从一开始就考虑从设计着手,由一个小作坊开始做起,坚持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坚持品牌定位、品牌文化,慢慢做大。“蓝色倾情对职业女性优雅女人味的深层次挖掘,在这样的文化底蕴下去坚持自己的风格,杭州大部分女装也都是这样。”
施杰是女装品牌“杰施”的创意总监。他1994年从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然后留校任教。对于现在从老师到设计师角色的转化,他认为做老师比较规律性,做品牌的表达空间更大。“做设计师更容易通过服装表达自己内心的感触。”于是,1998年,施杰创立了“杰施”品牌,2008年正式从学校辞职,专心于自己的服装事业。
事实上,作为盛产设计人才的杭州,虽然能为女装的品牌化发展带来天然的优势,但是很多设计师由于不懂市场,以至于如何平衡设计与商业间的关系,曾经一度让设计师们感到很困扰。施杰说:“像我这种学设计出来的人去做商业,中间的路比较难走,我们对商业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设计师做商业有时候要走很多弯路,因为设计师有时候比较理想化,想要坚持自我但又不愿意轻易跟市场妥协。我走弯路的过程也是不断在设计和商业二者间寻求平衡的过程,为了让设计和市场更好地进行对接。”
据施杰介绍,2006年之前,他一直在设计和商业间寻找平衡,注重积累,这个时间段比较久。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后,从2006年开始,施杰真正地将“杰施”带进了设计师品牌运营化阶段,通过品牌去传达自己的思想。
2006年,施杰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做了第一次发布,“杰施”正式进入了设计师品牌架构和系统化表达阶段。从2008年开始,“杰施”连续参加了CHIC(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进一步向业界传达其品牌思想、风格和文化。从2010年开始,施杰以设计师身份参加了巴黎时装周的中国创意展,用现代的手法和现代的设计,通过服装去表达中国传统艺术理念。“‘杰施’是一个中国自主品牌,表达的就是中国文化。也正是我用国际化的思维、现代的手法去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里一些东西,让我不久前获得了旭化成•中国时装设计师创意大奖。”施杰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设计师能够更有效地与市场进行对接,杭州的中国纺织服装信息商务中心(简称“中纺中心”)建成了116时尚设计创意园,毕竟设计师的创意产生不了价值,设计师或设计师品牌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116创意园倡导把设计师推到市场前沿,与市场进行磨合,并把设计师作为一座桥梁来沟通产业与市场。这为设计师擅做创意不擅营销,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据杭派女装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孟平介绍,现在“中纺中心”又设立了一个设计师集成店。“有的设计师没有资金,他们设计好的样衣可以在集成店展示,‘中纺中心’来帮助他们做营销和推广。”
吴海燕说,中国美术学院一直要求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中国美院永远是左手摸着中国文化,右手摸着世界文化。作为一位教师,要教学生创意出来的产品不能只停留在产品层面上,更重要的是把产品推向市场。”
政府不缺位
杭州女装能有今天的地位,杭州市政府功不可没。
钱峰表示,杭州市政府对于女装等传统产业的大力支持,在国内没有哪一个城市可以相提并论。“有的人认为,杭州在服装的发展问题上可能有些小题大做,但是我觉得一个城市的时尚度和文化多样性,都是靠一个一个单项冠军组成。这几年,杭州市政府从支持女装的女装之都,到支持阿里巴巴等IT方面的电子商务之都等,很多是一系列的单项支持。杭州只有抓住有特色的单项,才能做出成绩。现在杭州搞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本来就是杭州的强项,又可以把女装等一系列东西融入进去,何乐而不为?”
吴海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杭州女装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起了一个主导作用。尤其是近10年以来,政府无论从政策上还是采取的切实措施,都非常有利于女装的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年杭州市政府将女装产业列为重点推进项目,女装产业的发展成为杭州市发展都市型工业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为了更好地组织、协调此项工作,杭州市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杭州市女装发展领导小组”。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大力发展杭州女装产业的目标之后,如何以现代化、国际化运作手段和管理模式引导企业、扶持企业、管理企业就成为杭州服装业面临的一个具体的问题。
2001年12月25日,杭州市第一次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了专题研究部署杭州女装产业发展工作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女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一共20条,是市政府在与企业广泛交流、多次调查的基础上,听取22个部门的意见,经过17次易稿形成。《意见》从资金、技术、劳动力安排上给予企业更多优惠和扶持。市政府提出,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推进女装企业的技术进步。市政府将与国内外有关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设立发展女装专家库,促进信息交流;继续推进产、学、研三结合,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各种形式进入女装企业,参与企业的改造和技术开发,合作建立技术中心等。对女装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重点项目优先推荐列入国家、省技术创新计划和科研计划,并安排资金予以资助。《意见》还提出,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为发展女装产业注入动力。建立女装产业专项发展资金,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奖励名牌,评选“十强企业”、“十大品牌”、“十大设计师”等。
杭派女装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孟平介绍,《意见》虽然出台时间已经有10年了,但是里面相关内容到现在还在发挥着作用,其中,《意见》里提到的每年安排300万元的专项资金,在其出台3年后提到了每年2000万元。
据孟平介绍,根据《杭州市丝绸与女装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弘扬丝绸之府、打造女装之都”的一系列重要决策,杭州市在全国首次提出实施《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从2007年至2017年,计划用10年的时间,在国际知名服装设计院校培养60名杰出女装设计师,在国内知名服装设计院校培养250名优秀女装设计师;短期出国培训优秀女装设计师和女装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200名,短期国内培训服装制作技师400名、服装制作高级工1000名;引进知名女装设计师10至20名。
同时根据《计划》,政府在培养设计人才环节做了更多的工作,比如在长期出国培训方面,通过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师大奖赛,政府每年选拔6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相应外语基础、有一定工作经验、愿意学成后回杭工作3年以上的优秀设计师,赴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等国进行1—2年的专业培训。这6名长期出国培训的设计师将获得杭州市政府全额奖学金,每人奖学金额度为30万元—50万元。
吴海燕告诉记者,2006年,杭州市政府组织专家成立了“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分为综合组、经济组、文化组、社会组、政治组、城市组等组别,她是文化组的委员之一,可以就杭州女装产业发展提供咨询等。
吴海燕说,让她感动的是,她提出的任何建议、意见,杭州市政府都很重视。2002年,她就向市政府提出杭州的丝绸产业链一定要进行梳理。“链条上的每一个结点都要树立品牌,比如养桑,杭州哪里的桑叶最好,杭州哪个地方茧子做得最好,缫丝又哪个地方最好,一直到最后的品牌,都要有自己的品牌。我还提出把丝绸与服装结合起来,叫丝绸与服装,那么杭州女装品牌一下子就凸现出来了,因为杭州自古以来就是有丝绸优势的,这样一来,杭州服装就更有文化韵味。这个想法提出后,杭州市政府相关部门立刻开始做梳理丝绸产业链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