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27日公布向国会提交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简称“汇率报告”),再次认定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所有主要贸易伙伴均未操纵本国货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这份延迟两个多月才公布的报告,以约一半的篇幅表述了美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的研判。尽管行文中仍存在不少低调、无端的看法,但总体基调积极。这一基调,关乎美方对世界两大重要经济体经贸关系的立场,因而被市场普遍视为利好的讯息。
美国财政部的“汇率报告”是根据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出台的。法案要求财政部长每半年向国会提交一次有关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汇率分析和研判报告。法规规定,报告必须表明,各国是否为了“防止实际国际收支状况发生调整,或为了在国际贸易中获取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而操纵本国货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
越是经济不好,就业和贸易就越成为政治纷争和政选争斗的沙场,涉及中美经贸关系,人民币汇率就承压越大。这似乎已经成为规律。回顾过往这些年,逢美国经济低迷,或者大选,美国政界和舆论对人民币的压力就会阵痛式地爆发。
耐人寻味的是,即便在美国国内,无论学界、商界、政界还是媒体,只要是相对超越党争的,就会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表现得较为客观和平和。因为各方都清楚,美方固执指责人民币汇率的声音,在舆论中产生了两个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是将人民币升值和美国就业直接挂钩,仿佛人民币一升值,让美国政府难受的失业率就能降下来。其实,尽管人民币升值会作用于中美贸易平衡,并传导至美国企业的生产和出口,但美国当前的高失业率缘于内因性的经济持续低迷,必须依靠自身解决。换言之,人民币升值不可能缓解美国就业问题。
误区之二,是把经济问题与政治作态挂钩。一些美国政客已经养成习惯,为了争夺选民,势必要在一些涉及经济、名声、外交的问题上出位发声。而这些“问题名单上”总是脱不了中美贸易失衡、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问题。为什么这样?因为这些问题容易看见、抓住,容易争夺道义优势,容易得到选民的应和。
然而两国金融贸易问题归根结底涉及经济利益。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如果强迫人民币盲目升值,势将直接冲击中国的出口贸易,在损害中国经济的同时,给世界贸易和经济带来消极影响,这显然对美国经济没有什么好处。
因此,围绕人民币问题,华盛顿已经形成一种好笑的“内在制衡”机制:逢共和党制造议题,民主党往往相对后撤,反之亦然;国会往往对华施加更大的压力,政府方面相较则更客观、务实。
这也暴露出美方将经贸问题过度政治化、党争化,经常把解决本国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责任,推诿、转嫁到其他国家的倾向。其实,全球化之下,国之交往,不论政治还是经济,互利才会共赢,相对平衡的利益交往才能推动长久的合作。
就美国财政部27日发布的“汇率报告”而言,美方一方面对中国自2010年6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的情况给予相对客观的研判,同时注意到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出现下降,并提及中国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上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对人民币汇率所作的表态。“汇率报告”的这些表述,都能够基本为中国所接受。
关于人民币汇率,预计美方在可预见的将来,会一直拿它作对华交涉的文章。就如同美国上世纪90年代在最惠国待遇上对中国一次次施压一样,人民币汇率当下也成为美方对华发力的一个“抓手”。不过,就如同最惠国待遇最终不了了之一样,当中国推动汇率和经贸不断取得进展,当中美经贸关系逐渐演变,人民币汇率也终将成为一个历史分歧。
但眼下还没有这样的条件,博弈还将延续。
定舟村(北京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