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嘉宾:
宋 泓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
何伟文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经济战略研究中心共同主席
赵昌会 中国进出口银行首席国家风险分析师
蓝庆新 对外经贸大学世界经济研究室主任、亚洲经济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
赵玉敏 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部主任
欧债危机迟迟未见好转,美国经济疲软依旧,而原本在2011年动力十足的新兴经济体,进入2012年后,势头却也大不如前。
外部需求持续不振,内部市场补充乏力,加之国际环境恶化背景下愈发“猖獗”的贸易保护主义,面对严峻的形势,以“贸易强国”立名的中国外贸2012年将会如何走?众多外贸企业又将如何生存下去?
国际商报报道 日前,海关总署公布了1月进出口数据。尽管有春节因素“作祟”,对2012年首月外贸数据不可过度解读,但进出口总值“环比下降18.1%”的事实依旧让人心悸,因为这真实印证了中国外贸正在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颓势。
2012年中国外贸在开门“未红”的情况下,究竟会走向何方?为此,本报特别邀请多位国际贸易领域专家,详解今年世界经济走势,对中国外贸前景作出预测,并为国内企业如何能在2012年恶劣环境下发挥优势、突出重围支招。
世界经济怎么变?
宋泓:世界贸易不会陷入到同步、大幅度衰退之中,比如2008、2009年的情形。
2012年,世界贸易最有可能因为欧洲的拖累而陷入到低速增长之中,如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纪初IT泡沫破裂的情形;中国贸易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明年的贸易仍可保持15%左右的增长。其中,新兴国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国际贸易虽然遭受一些波折,如日本以及欧盟部分国家的贸易量下降,但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至少在目前,全球贸易大衰退的迹象并未发生;全球性的、同步、大幅度贸易下降的情况并没有出现。
但是,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在放缓,一些潜在的问题在积累。2010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为22%;201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为20%;2012年,世界贸易增长率有可能会下降到10%~15%。
与此同时,由于胶着于债务危机,欧盟的对外贸易会大幅度下降,甚至走向衰退。对于美国和日本而言,随着经济的恢复与重建,其需求将保持增长。由于远离金融危机的干扰,新兴国家需求将强劲增长。
何伟文:2012年全球经济前景相当不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24日大幅下调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为增长3.3%和3.9%,比2011年9月的上次预期值分别下调了0.7和0.6个百分点。对中国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长预期也分别下调了0.8和0.7个百分点,分别为8.2%和8.8%。
针对这样的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的总方针。为了实现这一点,具体提出了稳外需、扩内需的方针。在稳外需的方针下,提出了稳出口、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这些方针和要求是完全正确的。
近年来,国际上特别是美欧对我贸易顺差和人民币汇率的责难似乎得到了加强。美国版的世界经济失衡论,将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归结为一个重要根源。2011年起世界经济重新陷入颓势,美国对我国“重商主义”的指责又甚嚣尘上。尤其是对“人民币汇率低估”的无休止责难,认为我国“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的原因是为了维持出口增长,因为整个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这些说法,都是违反事实,违反科学的。
赵昌会:2012年的全球经济走势将呈现6大特征。
第一,增长稳定但上升缓慢。
第二,趋势升级,问题将集中在发达国家爆发,其中欧洲将成为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受累于经济增长萎靡,债务负担过重,日本的日子也不好过;而美国想通过重振制造业以重振经济增长的目标恐怕也是难以实现的;发展中国家走上均衡发展轨道。
第三,主角易位,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各种贸易规则中,逐渐由被动的规则接受者转变为新趋势的引领者。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其竞争力正呈现走弱趋势。
第四,机制重组,相较于陷入主权债务危机泥潭的欧元区,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第五,全球经济仍然面临一些主要风险。在商业领域,进出口商将一如既往地在相应的贸易环节面临风险;在国家与地缘政治领域,西亚北非与伊朗局势将继续牵动全球经济的神经。
第六,面对全球市场,中国市场多元化的努力将继续显成效。非洲将成为中国外贸的优势所在。
总体来说,2012年全球经济可以用12个字来总结,即“看似危机四伏,实则有惊无险”。
中国外贸怎么走?
宋泓:中国外贸已经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未来仍旧充满强劲的活力。虽然欧美市场复苏乏力,但中国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升温足以弥补此缺口。但是,发达国家在出口产品的结构、创新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方面仍领先于中国。在这种形势下,要想真正成为贸易强国,中国还需逐步对出口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通过科技政策方面的引导,使我国企业能够拥有自有技术,实现产品向高端领域升级。
初步预计,2012年中国出口贸易量将增长10%~12%,贸易额增长15%左右。而与东盟、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的贸易联系会更加紧密。
何伟文:我国多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外贸,出口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有限;我国不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我国目前的贸易顺差相对水平同加入世贸组织前相同,并非大的顺差国。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政策的角度,都应坚定且稳定地扩大出口,而不应有任何顾虑。
目前我国的人均出口还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并且我国也不是光靠出口拉动经济。从过去十多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一般不超过两个百分点,大部分还是靠国内的消费和投资。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扩大出口。但我们要按照国际规则,公开、公平、公正地来做。至于具体到外贸政策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出口退税,且必须要保持稳定。
赵玉敏:2012年全球经济前景相当不乐观,尽管“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无疑是扩大内需,但出口仍然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驱动力,而外贸中争取主动政策调控是关键,主要应更加重视进口在推动出口和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赵昌会:欧美经济前景扑朔迷离,我国政府应及时调整对外经济政策,特别是贸易战略和投资战略,紧紧地将非洲和拉美团结在自己周围。
蓝庆新:今年出口形势并不悲观,原因有三个:首先是年初,国外消费需求增加。美国1月的消费者信贷就有所增加。其次,世界经济复苏也促使外需增长,因此对我国出口产生外带拉动作用。再次,就是我国对外贸出口的促进政策力度很大,成为内部推手,推动了我国出口的增长。
贸易摩擦怎么看?
何伟文:贸易摩擦的个案绝不能全局化。2011年贸易摩擦涉案金额在中美贸易4000亿美元的整体格局中占比很小。对于贸易摩擦,首先应具体分析;其次按照国际贸易的规则来应对,本着一种建设性的态度来处理。不过,美国指责中国的矛头更多是对准于中方破坏规则,这一点值得反思。
尽管一到大选美国就会拿中国“说事儿”,贸易摩擦的数量也一直有增未减,但中美贸易全局还是很乐观的。毕竟30多年来,中美贸易保持高速增长,中美之间企业、“省州”地区的合作也是数不胜数,相互投资方兴未艾。应当着眼于“大”的积极的方面,当然,“小”的摩擦也需要妥善处置。
宋泓:中美贸易摩擦最大的纠结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在中国市场上,美国企业要求公平待遇,这是最近欧美发达国家的共同关注点,似乎将中国视为发达国家。但是这样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毕竟在世贸组织的谈判中,我们承诺的前提是中国为发展中国家;第二,对于所谓国内企业的补贴问题,中方应该积极交涉和斗争。
蓝庆新:假如中日韩自贸区今年能够取得阶段性成果,中日、中韩贸易摩擦相对就会少一些;反之,则中日、中韩贸易争端可能性大大增加。
从中日贸易争端来看,首先体现在产品安全上,日本将加强对中国出口农产品的检验;其次日本可能与美国联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中韩贸易摩擦或将体现在反倾销和食品安全上。自去年“毒泡菜”事件(韩国从中国进口泡菜的铅含量超标)以后,韩国对从中国进口的食品检验标准日益严苛,增大了摩擦发生的机率。
进一步来看,今年发展中经济体与中国贸易摩擦估计会呈现加剧态势。这是因为:第一,2011年中国实行多元化市场战略,随着中国产品大量输入发展中经济体,对其相关产业产生了冲击。因为中国与其产品结构大致趋同,且中国的成本相对低廉。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强烈意识,这些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不可避免。第二,二者的贸易格局体现出“垂直型”特征,典型的例子就是,从巴西进口大量资源,出口制成品,从而引发了外界的担忧。第三,中国出口产品集中于消费品,进口国的老百姓很容易看到“madeinChina”字样,易于激发对我国产品的负面心态和担忧。而如果增加资本品,如装备制造业的出口,就可能缓和担忧心理。从长远来看,中国需要提升出口产业结构,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发展中经济体与中国贸易摩擦呈现如下特点:形式比较单一,以反倾销为主(印度、土耳其、巴西都是如此),涉案金额少,数量多。另外,“羊群效应”也不应忽视,即当某一个国家发起反倾销措施时,其他发展中经济体也纷纷效仿,如阿根廷去年就曾呼吁南方共同市场国家联合抵制中国产品。
中国企业怎么做?
赵昌会:2012年,出口企业必将面临更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由于欧债危机无解,欧洲短期内将无法走出衰退。为扩大出口、保自身经济增长,他们一方面施压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又采取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其实质就是要抑制中国的发展。但是,入世教会中国企业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中国必须与世界同行,我们必须正视挑战,而不是回避。
何伟文:“血汗工厂”不是中国加工贸易的全局,只是个案。中国大部分外贸企业不是血汗工厂,比如主要为欧美做贴牌生产的格兰仕和志高集团就没有暴露出这样的问题。
但由于美国《纽约时报》大幅报道苹果在中国“血汗工厂”,这次事件估计不能轻易过去,最坏结果是苹果暂停在中国的订单,但最有可能是妥协。其中负主要责任的是苹果,因其占利太多,其次是富士康。很有可能是富士康提高福利、苹果让利,但最终结果是不是这样处理,目前还不知道。
苹果会不会转移在中国的订单?如果媒体披露得太厉害,美国法律可以禁止其进口,比如当年李维斯在中国加工,后来暴露童工事件,美国法律就禁止进口其产品,采用倒逼机制,让企业不得不整改其做法。
以苹果为代表的电子产业目前订单转移到别国也不太可能,因其每一个零件都涉及很多工序,中国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其他国家需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才具备接受订单的条件。
从富士康这种代工企业来看,其2010年净亏损达2.183亿美元,2009年其年度财务报告录得3860万美元净利润,而当年苹果的利润率则高达15.3%。富士康“十三连”跳事件之后,苹果表示让利0.5个百分点,但还是赢取了50%以上的利润。“富士康模式”只是历史阶段的一个模式,迟早要被淘汰。中国的加工贸易遭到很多议论,这是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中国企业也要思考,订单生产是不是有这样的区别?如果直接接受美国和欧洲企业的贴牌订单,企业盈利状况一般较好;如果经由韩国和台湾过手之后的订单,利润则被压低,就可能出现“血汗工厂”。
关于中国光伏在美遭受双方调查的问题,我们看到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此问题有所表态,历史上美国总统对具体产品表态是少见的。
中国的光伏企业需要反思:光伏出口模式值不值得提倡?比如无锡尚德关键技术不在自己手中,组装之后再出口,还是加工贸易,报价又不断下降,企业赚钱就很少。
中国光伏企业并不拥有核心技术。1986年我曾带组去加州访问,当时的当地企业就有了今天我们应用的技术,中国企业拥有的不是新技术,只是上一代的技术,这种情况必须要变。
关于规则,从光伏产品来看,美诉中国对光伏补贴,我们倒过来看美国也有大量补贴。
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如果扶植新兴产业、在国内给予补贴是被允许的,但产品若出口到别国,而对象国没有与生产国同样的补贴,就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
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很多是地方政府让利,大力引进,发展起来之后又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出口,这就引发了贸易摩擦。
从中国光伏产业自身来看,是不是能从上到下清理一下规则,看看有没有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地方,尤其是在各地方和各开发区。
而规则统一、补贴减少之后怎么办,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出口退税改成全额退税、永久退税,因为这符合世贸规则。17%的出口退税不要减少、也不要改变,这样别的补贴可以减少,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对出口也更好。
中国几部委关于“加快加工贸易转型”的目标能不能兑现,还有待于观察。
关于摩托罗拉诉华为、杜邦诉攀钢矾钛窃取公司商业机密事件,属于知识产权问题。美国大部分在华企业面临的问题是知识产权问题,这是一个老问题,但这也不代表中国外贸企业的全部形象。
中国政府层面从认识和法律层面与欧美国家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反对盗版、反对侵犯知识产权,但具体操作有些复杂,因为企业机制管理不健全,有一个成熟的过程。
蓝庆新:2012年,中国企业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将更加严峻,特别是与发展中经济体间。在应对时会发现,由于这些国家规则相对不完善,应对起来便会相对困难,不像中国与发达国家发生的贸易摩擦。对此,有几种解决方法企业可以参考:首要是通过政府层面进行合作,促进贸易;再就是推动企业“走出去”,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还有就是积极保护本国产业安全,也可以对他国采取贸易措施。对企业而言,差异化竞争也是必要的,可尽量与新兴经济体产品结构错开,推动业界长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