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方针,中国将在2020年进入小康社会。在向小康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产业转型升级将是这一时期中的关键任务。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姚穆表示,在产业转型升级时首先必须服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同时要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发展道路。
成本倒逼激发新一轮产业转移
姚穆介绍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国际产业转移出现过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二十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第二次是二十世纪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第三次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此时,产业转移的产品重点是低中档服装用和家用纺织品,以及部分服装、家纺产品。
进入2003年,低档纺织服装产品开始由中国向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转移,虽然开始时转移数度很慢,但近年来加快趋势明显。而在这一时期,经济发达的原纺织大国的最高档纺织产品仍继续向中国转移,这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
在国内,纺织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主要是两类情况,一是中西部消费的中低档产品,其紧贴地区消费特色,品牌仍用东部地区传统品牌,依靠原料产地的优势,降低原料运输成本、产品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另一类是依靠中西部地区原料产地进行产业链前端加工,生产半成品,其产业链终端仍留在东部地区,产品主要销往东部地区市场和国外市场。在这方面,近年来新疆自治区的棉纺产业、棉短绒加工黏胶纤维产业,宁夏的山羊绒分梳产业及部分中低档羊绒产品加工产业,重庆的蚕丝产业、棉纺产业,安徽的纺织加工产业,湖南、湖北、江西的苎麻纺织加工产业,广西的桑蚕丝产业等比较有特色。
与之前的产业转移相比,本轮纺织产业转移的成因较为复杂。姚穆告诉记者,上个世纪纺织产业发生国际转移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成本的差异。如今的产业转移,一方面是受劳动力、运输、土地、能源等成本上涨因素影响,东部地区企业继续生产中低档产品将难以为继,因此,中低档纺织产品加工在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同时,低档产品只能向境外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转移。
另一方面,纺织原料(包括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未来发展形势严峻:由于全球人口暴增,为保证粮食供应,国家规定将现有耕地主要用于种粮食,天然纤维种植将尽量不用耕地,而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化学纤维的原始原料,目前主要是石油、天然气等化工原料,但据预计,石油、天然气将在2050年全球枯竭,因此,合成纤维也将寻找可替代原料,尽量利用可以再生、可以降解、可以循环、对环境友好的生物质资源。“这些纺织原料资源在东部地区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得不向中西部梯度转移。”
原料问题制约产业发展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姚穆主张要在国家“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指导方针下,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发展:
一是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做到细致、明确。因为规划不是只看眼前一两年的事,它要与地方各方面规划相统筹,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运输、能源电力、污水处理、流通市场等。
二是要有系统的规划,包括纤维原料供应系统、电力能源系统、污水处理系统、运输系统、金融信息等等,其中要特别注意原料供应系统。
在姚穆看来,近十年来,制约产业发展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纺织纤维原料。
首先是要统筹规划处理纺织纤维原料的生产计划、功效平衡、价格波动、国储计划等。我国虽是世界重要的纺织生产大国,但亦是纺织纤维原料本国供应缺口最严重的地区。据统计,近十年来,我国棉花纤维30%依赖进口,绵羊毛85%依赖进口,黏胶纤维浆粕65%依赖进口,合成纤维化工原料90%依靠进口。因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生产规模、纤维用量等是重要规划内容。
其次,我国纺织纤维原材料的品质近年来严重恶化。棉纤维转基因抗虫品种全面推广后,纤维变粗,无法适应棉型服装纺织品高支、柔软的要求;引进辽宁绒山羊后,产绒量虽有增长,但细度指标严重下降,不仅不能生产高档山羊绒产品,连正常羊绒产品也无法使用;苎麻纤维品种变粗,刺痒感明显,导致产品销量近五年来猛降40%,在国际市场上(尤其是美国)更是大面积停用。
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在推广新品种时,只顾产量,不顾品质。“如今我国纺织各产业龙头企业大多是自己生产纤维原料,但原材料问题不解决,生产高档产品就只是一句空话。”姚穆如是说道。
转移核心是产业升级转型
面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阶段,姚穆认为,现阶段产业转移的核心是产业的升级转型。在他看来,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包括:建设从纺织原材料的生产培育,纺织染整加工工艺技术、装备、器材、助剂、辅料的生产,纺织产品的加工工艺设备、技术、生产链、配件、辅料,以及最终产品的市场、销售系统等的完整生产加工销售系统;大力发展技术创新,生产具备新功能的中高档产品,形成完整的设计、加工、市场调研创新系统;密切关注纺织加工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问题,尽最大努力解决节能减排、节水降耗的技术创新工作;迎接高档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的稳速发展,必须重视标准化工作,制订合理的标准及正确的标识;重视纺织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和“水足迹”问题,形成合理的管理系统,准备迎接国际新门槛的来临;切实建设合理的制度和企业自我管理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诚信,克服无序竞争问题,盲目过量产能发展问题;改变目光,转向重视产业用纺织品发展;形成稳定和完善的金融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