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穗证劵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沈建光
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德国与希腊的角色便十分微妙。德国是欧元区第一大国,为确保欧元区走向财政同盟,倡导紧缩财政以获得救助本无可厚非。但为何德国态度如此强烈,并多次导致政策扩大化而引起金融市场动荡?希腊身为债务国家,缩减过高赤字以求留在欧元区,看似理所应当,为何国内反对声音异常强大?除了理性的判断以外,本次欧洲之行,又让我对上述问题增加了一些感性认识。
德国承受改革之痛十年
欧债危机演化至今,德国对于债务国家的态度都是非常明确的。债务国财政重塑才能进行救助,反对欧央行过多干预等。德国的态度非常坚决,即使几次危机时刻引发市场动荡,也并未改变,其实是事出有因。
一是德国承受了十年改革的痛苦,才获得经济好转。十年前,为了挽救垂危的德国经济,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增强本国竞争力,施罗德政府率先拿高福利体制开刀,税制、医疗、退休金制度和救济制度等都成为改革对象,德国民众经历了长期的痛苦过程。而欧元区其他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却享受着欧洲一体化的好处。相比于希腊、西班牙的工资翻倍,德国工资基本没有上涨。相比于金融危机之前全球普遍较好的经济增长,德国经济一直比较低迷。目前德国经济好转,是长期改革的结果。经历了长期痛苦的改革,德国才获得经济增长恢复与较强的竞争力,实属不易。德国认为,债务国家必须进行深刻的结构性改革,重走德国老路,也算是“补课”。
二是德国人反感通胀的情绪异常强烈。以法兰克福为例,本次欧洲之行的第一个周末我就是在法兰克福度过的,顺便见了见当年欧洲央行一起共事的几位好友。两天时间,最大的感受便是德国的物价水平仍然很低,远低于巴黎城市。这里的香肠与面包,只需3欧元,并且比香港美味。到处都是打折促销活动,折扣低的令人瞠目,Boss衬衫50欧元。食品价格也不贵,星期日中餐自助才10欧元。感觉物价基本没变,甚至比6年前我在这儿的时候更低。
数据显示,德国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终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2.1%,剔除能源价格因素后,德国1月通胀率同比上涨1.5%。而整个欧元区1月的通货膨胀率为2.7%,要高于德国。可见,德国的竞争力是建立在低物价之上,这就导致了德国反感通胀与印钱。
谁来承受希腊紧缩政策之痛?
与德国相比,欧元区其他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却享受着欧洲一体化的好处。欧元区成立以来,它们的消费一直强劲,工人工资大涨,但却导致企业不愿投资,产业空心化严重。然而,这种经济表面的繁荣并不是建立在产出与收入提高的基础上,而是源于欧元区低利率与债务扩大。债务到来以后,除了德法经济至今还算不错,意大利、丹麦等国家都进入经济衰退。而这种转好需要建立在结构性改革之上的,是个漫长的过程。
希腊作为引发债务危机的俑者,这一年来的表现,更是让全世界大跌眼镜。选民与政府频频爆发肢体冲突、前政府上演公投闹剧、允诺的紧缩政策并未兑现等等,种种表现,使得国际社会对他的耐心逐渐丧失。其实,自希腊进入欧元区之始,与其他欧元区国家的差距便非常明显,希腊的很多机制也让人没有信任感,核心国与非核心国的矛盾与生俱来。
尽管希腊获得第二轮希腊援助的1300亿欧元,但要求是希腊在2020年之前将债务占GDP之比降至121%,仍面临来自选民的风险。一直以来,希腊人民便反对欧盟解决希腊债务危机的方案,罢工、抗议不断。因此,尽管本次通过救助希腊协议,但可以预想,协议的推进显然远比达成协议本身更为复杂。
众所周知,欧债危机演化至今,对于希腊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留在欧元区,但在获得欧盟救助的同时,必须对其财政进行重整,削减福利。另一种情况则更差,即退出欧元区。届时希腊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货币,根据希腊的违约记录,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很难得到财政资助,承受的苦难将更久远。相比之下,相信大部分人都能看出第一种选择,即留在欧元区,对于希腊相对更为有利。但是,由于集体选择往往与个人选择并不一致,希腊选民一直存有侥幸心理,希望无需经历“苦尽”,便可获得“甘来”。
难道希腊选民就是如此不讲道理?也不尽然。除了不愿放弃高福利之外,紧缩政策缺少公平性,也是其难以推行的原因。自2009年以来,希腊政府推出了以增税、裁员、减薪和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轮紧缩措施。但一刀切的做法却广受诟病,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不少希腊民众认为,谁造成了债务危机,谁就要为此负责,让所有希腊人为此负责是不公平的。
本次欧洲之行,我发现,希腊的富人已经将财富向外转移,在英国、德国够买房地产等,为希腊的命运做最坏的打算。目前德国、英国房价上涨,有部分原因与这种现象有关。另外,早前也有媒体报道,目前希腊已经有总计2280多亿欧元存款秘密转移到了瑞士,其中大部分钱都是希腊企业家通过海外的子公司转移的。富人资产转移,而穷人却无法逃脱,不得不承受削减福利的痛苦。这种的情况,无疑将加剧未来希腊的选民与政客之间的矛盾。希腊走出危机之路依旧无比艰难!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