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 刘利刚
【编者按】伴随着中国经济成长,人民币也日渐成为重要货币,围绕人民币的诸多问题,也与汇率改革、资本账户开放甚至经济转型路径等问题相关,FT中文网近期也会推出相关专题,就人民币扩大交易区间、国际化、汇率形成机制、是否到达均衡汇率等问题展开讨论,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中国央行4月14日早间宣布加大人民币兑美元交易波动区间,从4月16日起执行。通知称,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即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对外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当日美元最高现汇卖出价与最低现汇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当日汇率中间价的幅度由1%扩大至2%。
由于近期人民币中间价变得更加波动,同时可预测性大大降低,中国央行扩大人民币交易波动区间的举动,事实上已被市场广泛预期。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指出,由于中国官方开始逐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央行希望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必需允许人民币汇率更加浮动,这也就是一般而言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Theory of Impossible Trinity)。
与此同时,人民币交易区间扩大,加上中国的贸易顺差开始不断减小,意味着人民币已逐渐趋向于其“均衡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表示,中国汇率的估值随着贸易顺差大幅减少和国内工资的快速上升,其模型所计算出的“均衡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差值将大幅减少。
总体来看,人民币的单边升值的趋势可能已经基本结束,未来的一段时间,人民币双向波动增强将是平常事件,中国的汇率改革又向最终的浮动汇率目标迈进一步。换句话说,人民币将实现真正的“双向波动”。
人民币交易区间的加大也意味着人民银行对汇率市场的干预将逐渐减弱,外汇储备的增速也会大幅降低,汇率波动的风险也将从官方转嫁到民间。人民银行可以更专注于其货币政策的执行,央行的利率政策也会有更大的自由度。这是因为随着对冲干预的减少,利率政策将不再过度顾忌汇率的走势,使货币政策不再以受到汇率的牵制,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但随着中国的汇率逐渐被资本的流动所左右,汇率波动的增加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地对人民币外汇交易进行风险管理,并采取相应的对冲。与此同时,这也可能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外贸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来降低相应的风险,有利于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随着人民币避险产品需求的增加,中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发展,相关的银行业务也可能快速发展,这对于减轻中国银行业对存贷款业务的过分依赖、推动银行业的转型,也有着正面的意义。
人民币交易区间的加大也有其政治意义。由于中国第一季度GDP大大低于市场预期,在周一市场开市后,即期人民币汇率可能出现一定的走贬可能。同时,这个政策举措也可能引发对人民币贬值的担忧,人民币的远期和掉期可能出现明显的走弱。人民币一旦出现贬值,可能会在美国的总统大选年和欧洲经济低迷情况下,可能引发新一轮贸易摩擦。然而,中国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并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和参与者,会减轻人为操纵汇率之嫌,这也将有利于增加中国在国际博弈中的回旋余地。
未来的进一步改革,将是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市场化和透明化,目前的中间价形成过程并不透明,这时常造成市场的混乱情绪。如果未来人民币能够跟随资本流动、市场情绪和基本面出现“双向波动”,那么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也将是体重应有之义。如果“双向波动”运作良好,中间价的市场化改革也可能加速。
总体来看,中国官方近期在金融体系改革上举措频频,超出了在换届之年市场对改革的预期,这表明政府改革的共识更强,力度将更大。因此,温州金融改革的具体方案可能很快出台,而近期传言中的深圳和香港试点跨境贷款的举措,也可能成真。汇率改革的加速也为这些资本账户的开放创造条件。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