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不需要推出大规模刺激举措--政策顾问
* 中国政府仍在承受2008-09年大举支出带来的压力
* 中国应依赖内需和结构改革来促增长--李克强
记者 Nick Edwards/药朝清; 编译 石冠兰
高层政策顾问周三表示,中国不需要采取大规模财政刺激举措来稳定增长,以及安抚忧心全球经济或重蹈2008-2009年覆辙的投资者。
他们指出,尽管今年中国经济成长料将放缓至13年最低,但现在采取大规模支出举措会造成长期伤害。
"我认为我们不会回到那种严重危机阶段,"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副秘书长包润石(Richard Boucher)对路透表示。
在欧债危机打击市场对全球经济体质信心之际,投资者本周曾大胆臆测中国将出台刺激举措,指望作为全球成长最大推动力的中国经济能够发力。
现在许多交易员认当下形势堪比2008-09年危机阶段,特别是由於更多证据表明中国经济放缓.当时全球各银行对彼此失去信任,国际金融系统接近崩溃,全球贸易陷入停顿。
上次中国政府释出4万亿元人民币(6,350亿美元)刺激计划,以应对经济的下滑。彼时,中国在短短数月就减少2,000万个工作岗位。该刺激举措帮助支撑了投资者对化解危机的国际政策的信心。
过去两周政府加快推进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及工业项目,令中国或新推刺激举措的预期发酵,经济学家预计上述项目的规模在1万亿元左右。
5月23日一个政府网站援引温家宝总理的话称"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
包润石指出,中国在不动用财政刺激的条件下有足够的政策工具可使用。
他称,"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要稳定成长在适当的水平,中国当局有一整套工具可用……我认为中国经济成长保持在更稳定、更加可持续的水平,对各方都有好处。"
**增速降低,深化改革**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周三指出,中国应依赖内需和结构改革来支撑面临越来越大下行压力的经济。
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援引李克强的话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坚持扩大内需的长期战略方针,这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
中国领导层曾屡次表示,将利用今年经济增长预期放缓的阶段来推进结构转型,包括减少经济对外部需求和投资支出的依赖。
中国政府3月将今年官方成长目标从此前的8%降至7.5%.至2015年的五年内平均增长目标为7%。最近的路透调查显示今年中国经济增速料为8.2%。
这样的增速高於"硬着陆"的水平,直至3月末投资者基本排除了这种可能,但随着4月数据不及预期,市场再次感到担心。
分析师预计,中国第二季经济增长年率预计会降至7.9%,为2009年以来首次跌至8%下方。
但单独的经济增速放缓并不意味着出现了硬着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表示。
夏斌指出,硬着陆会同时引发银行业风险和失业率急速攀升,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他在3月前曾担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与全球金融危机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目前的劳动力短缺,企业难以填补空缺.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在1.1%左右,远低於国际平均水平。
夏斌称,中国央行当前还有空间来下调利率从而帮助化解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所面临的风险,但应避免过度的政策举动。
夏斌对路透表示,"美国人和欧洲人愿意如此.投资者愿意如此,因为他们希望投机股市.全世界都希望中国放松政策。"
"我们这样做将落入陷阱.我们不会那麽愚蠢,"夏斌称.他并表示政府应通过"平衡而温和"的方式来刺激经济成长,同时稳步推进结构性改革,从而保持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秉持这样的理念,中国国务院周三批准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
**刺激臆测**
中国2009-10年刺激方案引发了一波房地产开发的投机浪潮,房价超过了许多中产阶级负担能力.这也推动通胀率升至三年高位,地方政府则背负了10.7万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大山。
中国政府近期才刚刚将通胀降至可控水平,这也是经济增长短期被牺牲的原因之一.分析师认为,长达两年的房地产调控措施是中国今年经济增长料为1999年以来最慢的主因。
包润石和夏斌上述言论,也呼应了一些中国学者周三发表于主要官方报纸上的观点.後者指出,北京应激励经济增长,但要避免大规模刺激措施。
本周稍早,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一位官员表示不太可能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举措。
发表在新华社网站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尚无计划重复2008年全球危机时期的大规模刺激举措。
"中国政府的意图很明显,不会再推出大规模的刺激计划以推动经济高增长,"这篇文章称,"当前的稳增长政策措施不会重复三年前保增长刺激计划的老路。"
这篇文章也援引了分析师的观点,不清楚文章是否代表了官方立场.但该文与中国政策顾问的主流观点一致,即中国政府应避免大规模刺激举措,因为这将降低经济成长效率,加重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现象。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陈炳才表示,中国必需避免过度投资,为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而牺牲增长质量。
中国证券报援引陈炳才报导称,"如果一遇到危机和困难,就大上投资项目...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就会成为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