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息在预期之中,这是倒逼的结果,也说明5月份CPI不高。
中国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调整利率浮动区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新兴经济体在欧美之先率先实行货币宽松政策。2012年以来已经有巴西、印度、俄罗斯、越南和菲律宾等新兴经济体相继降息,深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困扰的澳大利亚央行6月5日宣布,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3.50%,这是该行连续第二个月降息,累计幅度达75个基点。
从2011年开始的第二波降息潮,说明次贷危机从衍生品危机时代进入债务危机时代,各国不得不在2009年后再次放开货币闸门以鼓励投资提升市场信心。衍生品危机产生的金融去杠杆化,使得负债率高、效率低下的经济体首当其冲,债务环境恶化,从南欧开始到中国南方的小镇上,金融机构、债权人、企业忧心忡忡。
国际国内实体经济忧患丛生。全球大宗商品进入黑五月,欧债危机深化,制造业下行。在中国,煤炭等原材料库存在码头、仓房堆积如山,库存钢铁可以建371个鸟巢。反映中小企业生存状态的汇丰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7个月跌至荣枯分界线下方,近两月反映大型企业的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开始下行。虽然中印两国的汇丰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上升,汇丰5月份印度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4月52.8升至54.7,为三个月新高,而当月中国服务业PMI数据创出19个月以来的新高,达到54.7。但民间投资与消费仍然处于低位。
降息所传递出的宽松货币信号,比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更明确。
央行此次降息意在刺激民间的投资与消费,为债权人减负的目的很明显,央行在降息的同时,规定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也就是说,在贷款利率下降25个基点的基础上打个八折。最粗略的算法,按照2.5万亿的地方平台贷计,下降25个基点节省利率625亿,如果再打八折,那就更多。而根据标普的研究,截止去年底,中国私人部门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为131%,虽低于美英的约200%的比例,但高于发展中国家50%的正常水平。
央行破天荒地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反映出保证储户利益的一片苦心,也是利率市场化的一小步。央行呵护企业与储户的一片苦心恐怕未必能实现,由于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较为困难,能与银行博弈下调贷款利率的企业少之又少,在市场利率较高的情况下,银行会通过票据、中间费用等办法变相提升利率。而储户大多将资金取出进行投资理财,以目前的存款利率上升10%,对于储户没什么吸引力,但此举可以防止资金大规模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
目前民间借贷利率下行,并非资金宽松,而是企业因为经济低迷、成本高涨失去了投资意愿。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4月份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平均水平为21.58%,同比下降3.0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08个百分点。 5月16日,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还公布了4月份民间金融直接借贷利率17.75%,同比与环比分别下降0.21、0.36个百分点;社会中介利率30.40%,同比与环比分别下降6.34、0.38个百分点;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21.08%,同比上升1.5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63个百分点;新创办的民间借贷登记中心借贷利率23.11%。
对于市场化的企业来说,利率下降25个基点还不足以吸引企业投资。企业关键是看消费市场与赢利空间,如果未来中国消费力上升,美国创新力上升,欧债危机国减少无谓的福利,那么企业将乐于把新增货币用于投资;如果发放货币后中国消费不振,欧债国还是不愿意削减福利,失去赢利与市场的企业,绝不会因为利率下降而进行大规模投资。恰恰在拉动消费、经济结构改革方面,货币政策无能为力。降息是为维持经济增长不得已而为之,目的是为改革腾出时间和空间,降息本身不是目的,不能把补药当饭吃。日本长期维持低息与财政刺激的结果,不仅债台高筑,还表现在资源低效滥用,在三家村修建白头鲸博物馆就是典型案例。
市场是否欢迎降息?当然。6月7日,沪综指跌破2300点,房地产市场则出现红五月,预计房地产市场火上浇油,与实体经济相关的股市、期市会有短暂反弹,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