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中国是否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危机?这是否会导致经济增长大幅放缓?
我们认为,虽然未来十年中国面临着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见顶回落,但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剩余劳动力的继续转移和劳动生产力的提升都仍能继续支撑经济较快增长。当然,非农就业市场供求关系未来几年将更为紧张,并且政府需要认识到中国不再需要每年8%以上的经济增长来保证就业。
劳动年龄人口将要见顶
按照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将在2015年前后见顶回落。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会经历一个增长的剧烈拐点、从此进入低增长时代?
其实,中国在过去一段时间已经经历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和年轻人口减少的变化。由于中国仍远未实现充分就业,这些变化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给经济增长带来显著影响。如表1和图17-18所示,从增速来说,中国的总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和15-29岁的年轻劳动力人口增速从1970年代开始就已经放缓;从绝对数来说,在1990年左右,15-29岁年轻劳动力的总量也到达峰值开始下降(虽然2004年左右这一年龄的人口又开始回升,但幅度有限)。
未来十年间,中国的人口结构将要经历两方面的重大变化:(1)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将在2015年左右见顶(见图19);(2)15-29岁的年轻劳动力将会在2011-12年再次见顶(见图20)。在更遥远的未来三十年间,总人口绝对数将在2030年左右见顶。
不过,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在2015年左右到达峰值后,将会经历一个非常缓慢、温和的下降过程。到2020年末,劳动年龄人口较2015年的峰值仅下降0.75%(即减少了744万人),而较2010年底仍会增加1841万人、十年间增长1.9%。就算到本世纪中叶,其总量也不过是下降到1995年左右的水平。
当然,从增量上来说,变化要更加剧烈──未来十年劳动年龄人口的净增将会显著下滑。未来十年间将有1.79亿人步入劳动年龄,这一数字要低于过去十年间(2001-2010)的2.27亿人、前一个十年间(1991-2000)的1.98亿人。另一方面,未来十年间陆续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约为1.6亿人,这一数字要显著高于过去十年间(2001-2010)的1.14亿人、前一个十年间(1991-2000)的0.98亿人。综合这两方面的情况,劳动年龄人口在未来十年间的净增量将由过去十年间(2001-2010)的8200万人、前一个十年间(1991-2000)的9000万人大幅下降至2300万人左右;年平均增速也从过去十年间的0.9%左右大幅回落至0.3%(见图21-22)。正是这一剧烈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担忧。
非农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仍将增加
虽然从总量上看,中国未来十年将开始面临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下降的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十年中国劳动力供给将会枯竭、经济增长将因此受累。把适龄劳动人口的变化与经济增长潜力直接联系起来,是假设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然而中国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1)、目前城市中仍然有一定的闲置劳动力,(2)、农村中也还有剩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因此正如图23所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总体就业增长一直关系不大,因为总量中隐藏了剩余劳动力,而与非农部门的就业增长则关系密切。
我们预计未来十年非农部门劳动力供给将能继续稳健增长。
首先,中国的城镇显然仍存在相当规模的闲置劳动力。(1)、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几千万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下岗或“早退”,虽然其中的一些随后陆续实现了再就业,但目前仍有相当一批40岁和5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并没有在劳动力供给大军之列,规模在数百万人左右;(2)、中国目前的退休年龄非常早,男性60岁退休(工人55,一线工人50),女性55岁退休(工人50,一线工人45),因此有大批适龄劳动人口被排斥在劳动供给之外。由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男性城镇居民中55-59岁目前有1000万人、60-64岁有740万人,女性城镇居民中50-55岁有1200万人、55-60岁有1100万人。全部合计共4000万人左右,这其中相当部分退休后并未自谋职业、但仍有能力从事劳动。
更重要的是,中国目前尚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部门仍然拥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供转移至非农部门。截止2010年,中国的农业就业人数仍然有2.8亿人,比工业或服务业的就业人数都要高,农业占总就业的比重仍高达37%。即便调整了未完全统计到的外出农民工,这一比重仍接近30%。相比之下,发达国家通常只有3-5%的农业就业占比,表明中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显然还存在进一步的空间。如果考虑人口结构变化,即使未来农业就业占比最低只能下降到15-20%,未来十年仍有5000-9000万人需要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见图24)。
其他估算方法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目前农村常住人口为6.6亿。但那些被划入城市行政区划的人口中有相当仍在从事农业活动,因此实际的农业人口可能在7亿左右。根据这一数字,再由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估算出15-64岁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约为5亿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农民工监测调查,这其中约2.5亿人已经是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民工(包括1.59亿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和0.94亿在当地乡镇企业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非农从业人员)。而假设中国农业生产所需的实际劳动力约为1.5亿人左右,这意味着目前仍有将近1亿左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供转移。当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并不意味着从农村地区转移出去──下文会对此做更多的讨论。
综合以上分析,尽管未来十年可供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较往已经减少,但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仍然具有可观的空间。由于在快速工业化阶段,非农部门劳动生产力绝对水平显著高于农业部门,因此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转移过程将会提高整体劳动生产力。退一步讲,即便未来非农劳动力供给真的出现下降,政府也仍然拥有诸多政策选项来抵消这一负面影响,包括:提高退休年龄(目前平均退休年龄为53岁)、提供劳动参与率、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等──政策应对的空间仍较为充裕。
因此,从劳动力总供给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见顶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将出现劳动力短缺、经济增长不会因此而大幅下滑。我们预计未来十年GDP增长逐步放缓,平均增长7.5%左右、到2020年时回落至6%以上。当然,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下降,尤其是年轻劳动者人数下降,将会给经济增长和结构带来重要影响。
劳动力市场将会更加紧张
虽然很多投资者和经济学家都在担心中国即将出现的“劳动力短缺”,但中国政府一直强调要为每年数百万的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以使经济增长保持较快增长。那么未来十年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对比究竟如何呢?
未来十年平均7.5%的增长将会创造最多1亿人的非农就业岗位(非农劳动力需求)。过去十年,每1个百分点的非农部门经济增长可以带来0.28个百分点的非农就业增长。如果未来十年GDP平均增长7.5%、非农部门GDP平均增长8%(过去十年平均增长11.4%),那么所创造的非农就业(非农劳动力需求)在未来十年间仍将以每年2%以上的速度增长,累计增幅为9500万-1亿人。当然,这个估算得出的是非农劳动力需求增长的上限。由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可能在未来十年因为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提高而加快,实际需求增长可能要更低一些。
我们预计未来十年劳动力潜在供给将增长9300万人。这其中包括了2300万人的总潜在劳动力净增和7000多万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这一幅度显著低于前两个十年的增幅。因此,如果GDP平均增长7.5%,那么劳动力需求和潜在供给的增量在未来十年将更加平衡。这与过去二十年间劳动力供给增长显著超过需求、政府千方百计降低劳动参与率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见图25)。
这意味着什么?一方面,未来十年的人口结构变化不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骤降──我们认为劳动力转移、更高的劳动参与率意味着非农部门劳动力供给仍然充裕,完全能够支撑平均7%以上的增长(到2020年6%以上)。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应当认识到中国已经不会再面临类似于1990年代的就业压力、潜在增长率在未来十年将会回落至七点几。这也意味着我们并不需要对经济增长逐步放缓感到担忧,也不应当指望政府继续以8%以上的增长为目标。
(本文作者汪涛是瑞银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本文节选自瑞银集团报告《中国经济未来二十年(二):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挑战》。文中所述仅代表她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