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1年,我国环锭纺、转杯纺和织机的数量分别达到1.2亿头、232万头和126万台,纺纱生产能力更是达到了全球总产量的50%。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786.5亿元,同比增长26.8%。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外棉价严重倒挂,我国棉纺行业出口内销增速均下降,我国棉纺企业尤其是其中的外贸企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面临巨大挑战。业内人士表示,要想破解谜局,或许需要对相关产业制度和企业自身进行双管齐下的改革。
配额制亟须调整
由于全球棉花增产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致使供需严重失衡,国际棉价近期出现了金融危机后幅度最大的一次下跌,国内外棉价差也扩大到了每吨4000~5000元,进口配额不足等问题,再次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我国每年棉花进口配额为89.4万吨,征收1%的优惠关税;配额以外的进口棉花,征收5%~40%的滑准税。征收滑准税,相当于为进口棉价设置了底限,目的在于减少进口棉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冲击,确保棉农收益。然而,由于中国棉花产量与纺织业需求之间有近300万吨的缺口,这就意味着无论棉价高低,都有超过200万吨棉花刚性需求要通过缴纳高昂的滑准税进口。同时,国家棉花收储价格政策对提高棉农种植意向、稳定国内棉花价格、避免棉花价格剧烈波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国内棉价受收储价的支撑难以下调,国内外棉价倒挂,造成中国棉纺织行业成本偏高,对纺织品服装出口造成一定阻力。目前澳大利亚棉花18000元/吨,印度棉花16000多元/吨,但是碍于配额制度,企业不能自主进口,而在国内同等质量的棉花要21400元/吨才能买到。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也对媒体表示,当前适当增发一些棉花进口配额,国家财政适当承担一些棉花亏损,不失为一个选择,而最终取消棉花进口配额恐怕是势在必行的。
走高附加值路线
今年以来,我国纺织业出口呈疲弱态势,尤其是一直被认为占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订单式生产和出口型纺织品,外部需求也严重下滑。今年前3个月,我国出口日本的纺织服装产品同比增长约7%,同期,日本自越南、柬埔寨进口的同类产品同比增长却超过40%。而且,部分品牌服装的原产地由中国变成了越南、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周边国家和地区。
现实已经敲响了警钟——中国在原材料上的优势已不明显。如果想继续抢占海外纺织品市场份额,必须另辟蹊径,提高产品附加值已经成为每个出口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德州市棉花协会秘书长马俊凯称,通过技术改造走高端路线是行业突出重围的唯一出路。只有敢于走高附加值道路,企业才能在大洗牌的浪潮中成为幸运者。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也表示,纺织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持续推进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行业运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