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二季度GDP回落至7.6%,创下了三年以来的新低,但仅就这一增速而言,仍旧高于政府7.5%的既定目标,且可能是本来经济下滑周期的低点。如若如此,为何企业普遍反映经营困难,利润出现负增长?5月以来总理多处调研,频频表态需要稳增长?发改委紧急加快项目审批?央行时隔不到一个月两次大幅降息?这些政策给外界以中国经济出现了硬着陆的感觉。宏观数据与微观情况及政策措施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值得认真推敲。
GDP数据与月度经济矛盾重重
GDP无疑是市场最为关注的指标,在经济下滑之时尤为如此。但由于GDP最低频率仅为季度数据,对于时时把握经济运行变化略显迟疑,因此PMI指数、工业增加值、发电量、工业品库存、以及微观调研情况等也受到较大关注,并且作为判断GDP及经济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同时,历史数据也显示,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
但令人不免产生疑问的是,二季度7.6%的GDP数据与诸多经济指标发生背离,且与微观感受存在差异。例如,从GDP与PMI的关系来看,二季度PMI指数平均为51.3%,低于一季度0.2个百分点。但是,官方二季度GDP的环比增速却为1.8%,不仅上升且高于一季度GDP环比1.6的增速。具体来看,二季度PMI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均已接近2009年一季度的平均水平,而产成品库存指数却远高于当时,显示当前经济下滑趋势十分明显,且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
再如工业生产方面,变量之间也难以自圆其说:
一是利润堪忧,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已经下降了2.4%,且降幅比前4个月继续扩大了0.8个百分点。
二是历来工业增速与第二产业增长率关系比较稳定,过去五年VAI比GDP平均高4个百分点,比二产业低3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VAI累计增长与GDP差距降为2.7%,与二产业差距降为2.2%,均小于以往一个百分点左右。
三是发电量大幅下降,6月为零增速。官方将其解释为工业结构改变与节能减排效果体现。但短短数月且在经济下降之时,这种说法似乎无法令人满意。
四是工业产品库存大增,今年以来,钢材、水泥库存大增已经导致两者目前价格均跌至2007年的水平。
另外,笔者二季度多次参加企业家座谈,最明显的感觉便是企业家对生产现状的极度堪忧。这样看来,笔者并不认为7.6%足以代表当前实体经济的情况,真实情况或许更差。
消费投资贡献率难以自圆其说
国家统计局上周同样也公布了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水平。数据显示,二季度消费对GDP贡献率大幅下降,而投资的贡献率提升较多,净出口负贡献收窄。
除净出口负贡献收窄比较合理外,其它两项不免令人产生疑问,因为消费方面,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确实有所下降,但主要是价格下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剔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月、3月、4月、5月、6月的实际增速分别为10.8%、11.3%、10.7%、11%、12.1%,呈现上升态势。在此情况下,为何消费贡献率大幅下级?
另外,二季度投资对GDP拉动从一季度的2.7%提高到3.9%,证明投资效果已有显现。但实际上,发改委是自5月底才开始加快项目审批,货币政策走向宽松也是以6月降息为标志,考虑到一般政策存在滞后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应在二季度便明显显现。另一个佐证是,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6月新增贷款仍以短期票据为主,中长期贷款占比却在下降,约为30%左右的占比远低于以往近50%的比例,显示信贷对于投资需求支持仍然较少。
稳增长已进入持续发力期
从5月下旬以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各地调研,频繁表态稳增长。即使在二季度7.6%GDP公布以后,仍旧在周末四川调研时表示“当前经济还没有形成稳定回升态势,经济困难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应加大政策预调微调的力度”。而从5月以来,政策预调微调的力度也不可谓不大,比如新增贷款总量大幅提高、投资项目审批加快、支持消费的政策补贴、营改增试点进一步扩围、引导民资政策密集出台、中小企业发债融资开闸、支持地方政府投资平台等等,足以彰显决策层对于增长的担忧。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全球保增长之时,中国也加入了全球降息潮。欧洲央行率先宣布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降至0.75%;英国央行启动规模达500亿英镑的第三轮货币刺激措施来买入资产;韩国三年来首次降息,将银行基准利率下调至4%;巴西央行也启动了年内第八次降息等等。作为全球保增长一部分,中国央行也于7月5日时隔不到一月,第二次降息。同时,允许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简单计算,如果将两次降息与下浮7折的空间用足,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便已可从6月降息前的6.56%下降至4.2%,降幅甚至超过了2百个基点,力度不可谓不大。
总之,笔者认为,在全球经济低迷之下,中国显然无法独善其身,加入全球保增长阵营的积极举措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经济数据无法证实这种悲观预期,何以需要如此大的幅度以保增长?经济下滑阶段,稳定市场信心固然重要,但信心需要建立在经得起推敲的数据之上,正视问题是应对危机、解决问题的首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