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棉区很多棉田主都有成百上千亩棉花地,尽管机械化程度很高,但日常的田间管理依旧需要人来打理,因此,这里除了在采棉季才来的拾花工外,还有很多常年包地的棉工。
一位棉工管理70亩棉田
来自甘肃临夏的马八斤今年42岁,他给一位姓李的棉田主管地已经五六年了,每年2月种棉花的时候来,11月采棉结束后回甘肃歇冬,中间的几个月就负责除草、施肥、定苗等田间管理。
马八斤说自己和采棉季才来的拾花工相比算是“长工”,包地每亩年收入180元,看上去不高,但一个长工至少能管70亩棉花地,马八斤和他4个亲戚一共管了390多亩地,总账算下来,一年包地的纯收入每人能达到1.5万元。
到采棉季时,他们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拾花工一样挣一份采棉花的钱,由于平日就在地里干农活,对自己管的棉花地十分熟悉,因此他们拾花的速度也比一般拾花工快很多,平均一天下来能拾140公斤左右的棉花。加上这一笔收入,像马八斤一样的棉工在棉田里一年能挣3万多元。
“老板人好,我愿意给她干”
48岁的张选英是渭南华县人,2004年开始进疆当拾花工,算是陕西较早来新疆拾棉花的一批人,如今她还在新疆,不同的是身份已经不是候鸟一样的拾花工了。
“现在我在老板的农场里负责给30多名工人做饭,也干点别的杂活,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张选英笑着说。2004年张选英是跟着村里人一起来新疆当拾花工的,第一次来时就是给现在的老板姜海燕家采棉。
姜海燕看上了这个陕西妇女的勤快和踏实,嘱咐她第二年再来,一定给她涨工资。后来张选英如约来了,老板也兑现了涨工资的承诺。彼此相处得很融洽,几年后,张选英留在了姜海燕家的农场,长期给她打工。
“我老板人好,什么时候见我都叫大姐,她没架子也不拖欠工资,我愿意给她干。”张选英说。这几天正是棉花成熟的时候,张选英忙完了自己的工作也背着麻袋到棉田里拾花,一天100公斤的产量让她也能“创收”不少。从最初来了又走的拾花工变成一个农场的正式工人,张选英的收入增加了很多,也获得了极大的认同。
掉在路边的棉花也能创收
在炮台镇,记者注意到很多通往各连棉田的乡道两边都有不少散落在路边的棉花。在炮台镇跑车的司机王利和告诉记者,路边散落的棉花不是风吹过来的,而是运棉花的大车行驶中落下的,树上的棉絮则是因为车装得高而挂上的。这样的情况在棉田边的小路上更常见,等一个月后交棉花和运棉花的车越来越多,路上会有年纪大的老人蹬着三轮车捡棉花。
王利和的父母在镇上加工网套,因此经常会收到路边捡来的棉花,他说:“路边捡的棉花质量也不差,但因为脏,会比地里采的棉花便宜一些,捡棉花的老人靠这个一天也能赚百八十元,挣个零花钱肯定是够了。”
新疆的棉花不仅养活了棉田主,也养活了棉工、拾花工和捡棉花的老人,棉花在他们心中的意义绝不只是单纯的纺织原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