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112届广交会隆重开幕。有媒体报道称,今年参展的商家比往年多,可是观展的客商却少了很多,特别是欧美客商简直是凤毛麟角。“整个上午都没接待过一个欧美客人,唯一来自西方国家的客商是澳洲的。”参展商家如是说。(10月16日/中国网)
广交会成功举办一百多届,不仅形成了国际性的展会,为更多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立下汗马功劳。然而,这个一连数届的交易会虽然红红火火,可是这种粥多僧少的局面日益显现。成交量几乎是逐年下滑,让众多外贸型企业举步维艰。这个国际平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家,一直以影响大、质量高、服务好为口碑。越来越多的商家参与,却换来的是熙熙攘攘的客商参观,更别说订购,这样的局面出现,是否意味着整个全球经济衰退?
全球经济放缓,欧美经济滑坡。这些是不是说明,整个世界经济都步入了寒冬?有学者以为,中国的广交会就是全球经济的晴雨表,也是中国经济的天气预报。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一直以国外贸易经济为主,从事外贸加工、生产、研发、销售的企业,面对如此冷淡的经济状况,该何去何从?我们的政府,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趋势下,该如何变通?如何实现经济回暖的目标?
展商云集,客商稀少。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气指标,而是一个经济危机到来的预警报告,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企业参展热情高、数量多、种类全、覆盖广等这种华而不实的表面现象之上。而是应该谨慎分析观展客商的层次及区域分布,特别是世界各地客商的数据。没有世界发达地区的客商参与,再好的产品、再便宜的东西都不可能卖得出去,特别是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日益高涨的时期,从事外向型经济的地区、企业将面临比2008年更加猛烈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或许会有一大批知名或非知名的企业瞬间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这可不是小儿科的嬉戏,而是一场严重的危机。
其实,国内企业自身修为是直接影响经济的标志。这些从事外贸加工、生产的企业大多数都是质素较低的企业,少投入、缺人才、没技术、无观念的落后群体。在世界经济衰退的背后,中国经济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这种类型的企业不可能适应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的局面。这不仅是危机,更是一场看不见的厮杀,适者生存的民谚将凸显无疑。
我们一直在高喊,科技改变中国,创新发展经济。可是,放眼珠三角、长三角,乃至全中国有几个是真的科技型企业?就算是被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又有几家拥有自己的研发、创意、品牌、人才?这其中,恐怕不少欺上瞒下,连哄带骗的企业乃至地方政府吧?为了骗国家扶持资金,假立项、真骗钱的闹剧难道就没有吗?
笔者以为,广交会的冷清其实是一件好事。在世界经济整体放缓的时期,欧美经济难以复苏,这是必须面对的事实。我国企业要是能从冷清的广交会上理清思维,改变观念,或许未来的中国企业有可能立于世界顶端,从制造变为智造的路怎么走,才是当前中国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定价,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不这样做我们的中国产品将永远没有话语权,更别说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