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2012中国国际时装创意设计大赛圆满落幕,28组参赛选手以高超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赢得了专业评委和现场观众的认可。最终经过激烈的角逐,各个奖项花落各家。为了给设计师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将创意设计与本土产业良好结合,大赛主办方之一的《中国纺织报》社将对各个获奖优秀设计师进行追踪报道,在了解本土设计师心声的同时,更为创意设计提供生长的土壤。
在这场高手的比拼中能够脱颖而出,您有何感受?
胡三三:非常荣幸能够获得本次大赛的金奖,赢得评委的青睐。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设计师们选择了各自擅长的技法来表达创意,寻找创意和市场的最佳结合点,扎根于市场的需求。不盲目空谈创意,这点显得非常可贵。
冯玲玲:目前国内诸多的服装设计大赛中,基本上都是在校大学生竞争的舞台,学生们在一起打拼新生代的设计思维和天马行空的另类创意。而本次大赛有很多在职的设计师和高校教师,甚至还有一些国内外服装品牌设计总监的参与。这些人比拼的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成熟的设计手法和独到的设计风格。站在这个舞台上,对每位参赛选手都是高难度的挑战,同时,也是和同行学习、沟通、获取经验的机会。感谢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纺织报社及浙江省绍兴县人民政府为我提供这样一个优秀的平台,同时感谢各位评委对我的参赛作品的认可,未来我会以更坚定的信念来从事服装设计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
于茜子:能够荣获本次大赛的银奖感到非常激动,而且通过在赛事中和其他设计师交流和沟通也发现了一些自己的不足之处,这对我以后的设计理念和发展方向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闫冬梅:获得这个奖项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鼓励,激励我在今后的服装设计道路上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黎柏良:自己的参赛作品可以获得本次大赛的铜奖,得到评委老师的认可,这激励着我朝着职业服装设计师的方向去努力。
闵悦、张亚东:感谢主办单位给予的广阔平台和大力支持,参加高端的服装设计比赛让我们受益匪浅。通过大赛的磨练让我不断提升自己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而且在大赛中结交了许多同行挚友,这对我以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张清心:感触最深的是中国服装设计力量的日益强大,大赛从参赛数量和作品质量上也一届胜于一届。
刘仰伦、梁红:虽然我们在企业做了多年的设计师,但是参加这样高水平的国际性大赛也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比赛我们也发现了自己和一些高手在创意理念上的差距。
朱德志、陈品茹:今年我们的品牌准备在国内的市场进行定点试水,参与这个赛事,也是我们尝试着将商业的元素与时装的理念不断融合,为品牌在未来的发展进行探路。
本届赛事中,您对其他哪些作品印象深刻?
胡三三:《茶·染襟》以纯天然环保型染料在纯麻、纯棉的面料上进行染色处理,色彩自然,在舞台展示上颜色变化多样,极富动感;造型比较夸张,但是又有极强的实穿性,给人一种轻松融洽的内心感受。《天边那片云》的作者还是一名在校的学生,但是创意和做工手法都相当成熟,采用针织面料和梭织面料的拼接,展现大幅云彩的画面,颜色由浅灰渐变到深蓝色,带给人安静祥和的感觉,贴近自然,很温馨。日本选手的作品《热·形》造型轻松自然。采用了立体裁剪的制作工艺,层次很好,整体感也很强烈。
冯玲玲:17号作品《天边那片云》作品展示完整,针织面料和梭织面料的恰如其分地结合运用,细腻的针法编织出很具有肌理感的毛衣外套,梭织面料的大衣营造出大气的造型和流畅的动感,非常符合本次大赛的设计理念。23号作品《茶·染襟》为整系列作品注入了浓浓的中国元素和文化气息,同时又不乏创意精神和市场价值,象一首优美的散文诗,给人以清新淡雅的视觉享受。
于茜子:《天边那片云》系列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将针织与梭织的织造工艺运用得非常自然,让人感到模特穿的服装仿佛真的是由云彩拼接而成,作品的视觉效果非常好。
闫冬梅:我对黄智高老师的《龙门·印象》系列作品印象最深。此作品构思巧妙,把龙门石窟的佛像图案和造型融入到时尚男装中,使男装沉稳典雅又蕴涵着佛教文化,制作工艺也非常讲究,采用数码印花方式做出云纹式的浮雕效果,匠心独运,让人很受启发。
黎柏良:荣获大赛金奖的12号选手胡三三的作品《沙滩遐想》采用原始的手工方法去缝制和改造衣服的面料。整套系列繁简结合,充满细节肌理的设计,在舞台上很有看点,也很有市场潜力。
张清心:在所有的参赛作品中,我对来自日本的新锐设计师Yuya Nakata的作品《热·形》印象很深,他带来的新面料以及立体裁剪的版型很新鲜,科技感很强,这也是目前在国内设计师出品的设计作品中比较欠缺的。
刘仰伦、梁红:由于我们做男装设计,所以比较关注大赛的男装设计作品,对《龙门·印象》、《热带雨林》、《沙滩遐想》、《华梦之城》这四组作品的印象都很深刻,因为这些作品在各有特色的同时,突出了本次大赛的主题。
朱德志、陈品茹:让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11号作品《XUAN·弦》,因为她的创作者吴美萱目前还是一名在读高中生。在大赛这个以成熟设计师为参与主体的赛事中,她能够通过成熟的设计理念和娴熟的制作工艺来展现一个设计师的创意理念,让人非常钦佩,也让我们感受到本土新锐设计力量的蓬勃生长。
您认为本届大赛的参赛作品有哪些趋势会在未来的市场中发挥作用?
胡三三:我所属的凯喜雅服饰有限公司主要采用的是丝绸面料,丝绸面料具有轻、柔、丝滑的特质,印上出色的花型和纹样一定会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我认为本次大赛的参赛作品在丝绸印花和面料重塑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冯玲玲:大赛参赛作品会对面料的选择和搭配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通过不同的手法营造出特殊的视觉效果,要求面料在注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更具有时代感。
于茜子:日本选手Yuya Nakata带来的特殊风衣面料以及热切、热熔合缝制技术具有前瞻性,可能会发展成为市场的主流。
闫冬梅:刘仰伦的作品《解构与魂动》和黄智高的作品《龙门·印象》都非常符合市场的审美需求,在时尚休闲男装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作品《自我展示》设计大胆前卫,我认为也会赢得部分消费者的青睐。
黎柏良:本次大赛参赛作品的印花工艺和纹样都非常优秀。让人感到平易近人、赏心悦目,在具有很强可穿性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这些制作工艺和花型设计都会在未来的市场中发挥作用。
闵悦、张亚东:本次大赛的设计作品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型面料的研发和功能性面料的生产。
张清心:我认为本届大赛的设计作品会对面料创新改造、色彩流行趋势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引和推动作用。
刘仰伦、梁红:《华梦之城》、《超越》、《沙滩遐想》等参赛作品不仅符合大赛的主题,而且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价值。创意就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设计师的设计作品不能脱离市场,最有生命力的产品一定是市场最需要的。
朱德志、陈品茹:本次大赛中,不少选手选择了麻绳、压皱、钉珠等制作工艺,这些手段都有极强的生命力,很有可能应用于市场中去。
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您希望与哪种类型的面料企业进行合作?
胡三三:中高端的丝绸面料企业、化纤真丝面料生产商;优秀的数码印花类企业,可以配合研究丝绸印花的印染企业;对传统手工制作感兴趣的面料生产企业。
冯玲玲:希望能和有独特设计并具有原创性、纹样设计领先的面料企业以及能够支持和提供面料给高校师生进行专题设计和毕业设计,注重纺织教育的面料企业进行合作。
于茜子:具有自主研发能力、面料时尚感强、能够积极配合设计师的面料生产企业。
闫冬梅:主要是生产运动、休闲面料的厂商。
黎柏良: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我希望和把装饰性编织和针织面料结合在一起,并且不乏大胆创意的面料企业进行合作。
闵悦、张亚东:生产高档针织、梭织面料的厂商。
张清心:高端纯棉、纯麻面料生产商,以及生产具有质朴肌理的科技型面料厂家。
刘仰伦、梁红:主要需要男装的面料厂商,男装针织面料以及印花面料企业,或者一些有特色、创新性的面料厂商。
朱德志、陈品茹:希望能够和一些生产或者经营高档梭织面料的企业进行合作。
结合实际工作,您对当下本土面料产业有哪些建议?
胡三三:首先在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面料生产工艺过程中不能丢失传统制作工艺,要重视对传统手工工艺的研发,传统工艺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配合上高科技生产,传统工艺也能创造惊人的价值;其次要关注面料的流行趋势,开发混搭类时尚感强的新面料。
冯玲玲:作为一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我认为国内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意与科技的进步。首先,本土面料产业十分强大,但在设计方面应更加注重细节,在发掘民族元素的同时,要朝着国际化发展;其次,可以通过赞助和举办各类设计大赛的形式,拓宽面料的应用范围,为面料的设计和研发提供充足的灵感。
于茜子:国内的面料厂商更需要把握最新的国际流行趋势,特别是加强流行面料的开发。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生产企业要采取环保、低碳的生产加工方式,制造出环境友好型面料。
闫冬梅:希望本土面料企业能够在继续发挥传统价格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面料品质感的提升,并且在功能性面料的设计研发方面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
黎柏良:在工艺处理、材料使用和创新性方面都需要更加绿色和环保。
闵悦、张亚东:国内面料厂商要将面料开发与设计相结合,生产有自己特色的面料。
张清心:我觉得纺织环节首先要解决环保问题,当前不少面料染整加工过程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短期的利益会导致恶性循环;其次要注重科技,科技感强的面料才能受到市场的青睐和消费者的追捧。
刘仰伦、梁红:我们比较擅长针织面料的运用,目前国内针织面料花样确实很多,但是缺少品质较高的面料。这与国外的面料企业有着较大的差距。国内面料企业要在样式繁多、价格低廉的同时保证面料的质量。
朱德志、陈品茹:面料厂家最应该关注的是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技术的创新,质量提升和技术进步是国内面料以后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为亚洲最大的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拥有几万款面料品种,通过此次参赛,您希望与中国轻纺城的面料企业有哪些方面的合作?
胡三三:希望和纺织印染企业配合研究坯布印染效果,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最佳印染纹样;此外还想和有能力的面料厂家一起研发传统面料的新型运用,打造面向中高端市场的传统面料。
冯玲玲:希望中国轻纺城的面料企业能为服装艺术类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合作,也希望有机会实现人才的定点培训和输出。
于茜子:在新型面料设计研发上,希望有当地企业能够配合,携手合作。
闫冬梅:期待着能够与生产高科技运动装面料的企业在工作中进行研发合作。
黎柏良:作为一名从业新人,希望今后能够与中国轻纺城的面料企业进行新材质和新工艺的研发合作。
闵悦、张亚东:希望院校与企业联手开发新型功能性面料。
张清心:更加看重与当前大热的生产数码印花类的印染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刘仰伦、梁红:希望接触到更多针织男装提花面料和丝光印花面料企业,配合进行一些研发设计工作。
朱德志、陈品茹:希望与中国轻纺城市场推荐的面料企业进行面料品种分享和面料合作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