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纺织行业经历了1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现在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纺织大国”。
在纺织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产量、销量、出口额、利润等数字不断增大。虽然说数字最能说明成果,但如果说到行业最真实的变化,忙碌在生产一线的普通员工,才最有发言权。
他们在岗位上默默工作几十载,见证了10年来企业的点滴变化,也为行业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人物检索:江风
已经在安徽华茂集团工作了34年的江风,从学做前纺各工序的落棉试验工作开始,到熟练地掌握了原棉取样、品级长度检验、纤维细度、强力和成熟度试验等多项专题试验及制定配棉工艺,现在已是棉检室的主任,他见证了企业发展的轨迹和所走过的每一步。
当被问及是何时进入纺织工厂工作的,江风说:“我清楚地记得,1978年12月我来到华茂,当时还是叫安徽省安庆纺织厂。那时的企业厂房陈旧、设备落后、生产环境差,与现在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但对于那时候来说已经不错了。”江风笑着说,“刚开始的时候自己每月的工资只有18.5元,而现在工资已经涨到每月3400多元,回想起来也觉得这么多年行业的变化简直是天翻地覆。”
30多年来,江风一直在本职岗位努力工作。为了更好地掌握棉纺技术,他几乎将自己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专业知识上,凭借着华茂为员工搭建的学习培训、提高技能的平台,江风已经从一个对纺织专业知识比较陌生的普通工人成长为有着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全国棉纺织行业技术能手”,这中间,江风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
“由于刻苦钻研,我的技能不断提高,多次应邀参加同行业相关标准、资料的起草与编写。我曾参与GB1103-2007国家细绒棉标准的起草和修订及新标准宣贯教材的编写,GB/T6102.2-2008原棉回潮率试验方法电测器法标准的修改审定。在2009年棉花色特征级验证试验中,华茂集团作为国家纺纱企业首家试点单位,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多项合理意见和建议,受到了中国纤维检验局和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的充分肯定并给予了采纳。”江风介绍起自己的成就颇为自豪。
江风所带领的棉检室担负着全公司原棉质量检验把关、合理制定配棉工艺、稳定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重要任务。他把所学的知识实际工作中,积极配合分厂再用棉、下脚料上下功夫,以提高吸风花的分拣质量,使吸风花得到更加合理利用,一年使用吸风花达300余吨,可至少为公司节约成本100万元。
人物检索:韩开雁
韩开雁已经在际华3542公司工作了24年。因公司建厂时征用了他家的地,就这样他跳出农门,进入公司成为一名普通工人。进厂后,他一直在公司后纺车间工作,对设备的构造了如指掌,参与的小改小革达20余项,被称为细纱机故障的“克星”。
韩开雁自己心里明白,是公司给了他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可以说,他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多年的工作生涯,他不仅参加了公司的技能、安全培训,而且还到先进企业学习管理经验,丰富了自己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这成为他宝贵的人生财富。
谈及这么多年来公司的变化,韩开雁说:“我在公司这么多年,可以说公司的每一次成长壮大,我都亲眼目睹。多年来公司变化最大的就是生产机器,公司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进口设备,例如紧密纺细纱机、德国自动络筒机、日本浆纱机、瑞士全自动穿筘机、日本宽幅喷气织机、瑞典全自动缝纫吊挂生产线等,这些设备给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天丝、天竹、莫代尔、亚麻、苎麻、汉麻、澳毛、超细旦化纤、Coolmax等功能性产品,现在公司全部都能生产。新设备、新产品不仅增加了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而且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现在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车间的工作环境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现在在车间呆时间长了也不会觉得难受。”
除了学习到技能和管理经验外,韩开雁感觉更深的是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员工利益无小事”,这是公司董事长张明经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的关心下,企业出资改造单身楼、补贴员工食堂、给员工加薪,公司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逐年在提升,在同行业来说还算不错,但是仍然无法逃脱“用工荒”这一魔咒。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韩开雁认为,只要脚踏实地,虚心学习、用心去干,总有一天能在公司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人物检索:郑泽清
1992年4月来到华龙纺织(原名东五莲纺织工业集团)的郑泽青,在学习了一个月的纺织材料学、安全操作等方面的内容后,被分到了纺纱分厂细纱车间,在车间操作员的培训下,学会了基本操作,然后开始了正式的挡车工生涯。
刚开始工作时,郑泽青的工作就是挡车,那时的华龙纺织还是轻工局的下属单位,叫山东五莲纺织工业集团,工厂的设备大多是经纬纺织机械厂生产的FA502型细纱机,生产的主要产品是30支人造棉纱,品种非常单一,从年头到年尾就只生产一个品种。
郑泽青对于公司开始生产新产品的情形记忆犹新:“1994年,车间开始上新品种,最初是涤粘、涤棉纱品种多一些,后来陆续开始上纺纯棉、精梳、针织用纱等。到了1995年,公司新建了一个纺纱分厂、两个织布分厂,规模开始扩大,并且开始配备新的设备,进口的意大利自动络筒设备、气流纺设备、清梳联设备等等,其中也经历了纺织工业大规模的压锭,我们厂需要毁掉5000枚锭子,砸锭子的时候,看着那些和自己朝夕相处的细纱机霎时变成了一堆废铁,我当时心疼得哭了。”
淘汰了落后,迎来的是新生。淘汰了车间那些老车,华龙公司新上了FA506细纱机。设备的更新,随之带来的是产品的多样化。2000年以后,甲壳素纤维、竹纤维、赛络纺、缎彩纱、半精纺、差别化纤维等许多新特品种不断上纺生产,企业经济效益也是成倍递增。2009年开始,华龙纺织开始涉足房地产开发、家纺等新的产业和项目,在企业多元化经营中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郑泽青说道:“这些年来,我亲眼目睹了企业的发展变化,这个工作岗位,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满足,更多的是让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领会到了人生的许多道理。企业在这20年中一步一步努力向前,经受着市场的洗礼,在克服了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等诸多困难之后,还在不断发展壮大,作为普通员工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拼搏向前的快乐,我知道,我在公司工作的这20年,恰恰也是祖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20年,是中国纺织工业从弱小一步步迈向强大的20年。我为自己是一名纺织女工而自豪,因为我尽自己的所能,为祖国的纺织工业振兴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人物检索:鄢芙蓉
就读于武汉纺织技校四棉分校的鄢芙蓉毕业后进入裕大华纺织公司,是一名普通的细纱车间值车工。从细纱值车工、细纱质量员,到现在的车间技术员,至今已有18年的工龄。曾多次参加车间QC小组攻关课题,获2008年、2009年“武汉市优秀QC小组”称号、获2010年“全国优秀QC小组”称号。2011年参加武汉市第十七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得“操作状元”称号,荣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
对于工厂以前的状况,鄢芙蓉回忆道:“我进厂时,细纱机大部分还是1947年、1950年的产物,车况差,活儿难做,产量低。后来的机型先进多了,有FA503、FA506、FA514、FA5120,新的机器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产量质量都在不断的提高。2010年公司搬到蔡甸姚家山工业园后,全新的厂房,全新的办公楼、宿舍楼,十分气派。”
对于现在行业普遍存在的“用工难”问题,鄢芙蓉也有着自己的看法。现在社会发展,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找工作已经和从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企业自身的吸引力,纺织厂的工作环境,特别是三班倒的作息制度不是人人都干得来的。二是人员素质,农村富余劳动力没有受过纪律的约束,想来就来,不想来就走,加剧了“用工难”现象。还有就是留人困难,纺织行业的薪酬无法与高新技术产业相比,员工在还没有对企业产生感情时,难免会哪里工资高就往哪里去。
在公司里一干就是18年,鄢芙蓉笑着说自己也没有想到,“一直以来也不是没有机会出去,但我还是留下来了。在最艰苦的4年值车工岗位中,我被评选为‘操作能手’、‘先进个人’,在操作比赛中拿了‘技术状元’,受到车间器重。后来走上管理岗位,被委以重任,现在我已是一名车间技术员,正在申报中级职称。公司、车间的领导和师傅给了我很多关心与帮助,让我迅速成长,正是这样一步步的发展,让我对自己更有信心,也更有决心留下来。”
前不久,鄢芙蓉当选为“武汉城市精神”代言人,鄢芙蓉说:“这是纺织工人的荣耀,18年,我从一个青涩的农村女孩变成了一个具有专业知识、技术的纺织人才,得到了同事们的尊重与肯定,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我觉得这是纺织行业留给我最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