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共“十八大”闭幕,新一届常委名单也随之出炉。这份名单中,仅有中共第五代领导人的核心人物习近平和李克强的年龄在60岁以下,其他5人中最年轻的王岐山也有64岁,按照中共内部不成文的规定,本届5年任期届满,超过70岁的常委将不会留任。这也意味着习近平和李克强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已经初步成形,而这也将保证中国的经济政策将在未来今年内保持平稳。
外界对于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首次讲话,普遍评价较高,因为在讲话中习近平主要提及了实现民族复兴、提升人民福祉和打击腐败的主要任务,而没有空洞的口号式语言。习近平提到,“人民希望有良好的生活和保障,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简单的几句话事实上勾勒出未来的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方向。
这样的一个简短讲话,与胡锦涛在十八大开幕当天所作的报告,事实上形成了执政党的经济共识,即让更多的人更加公平地分享经济健康发展的成果。媒体报道称,胡锦涛的这份报告原文大约为3万字,而本次会议上并没有全文宣读,却仅仅涉及了主要观点。
胡锦涛在报告中提到,中国目标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出在2020年实现GDP和人均收入与2010年相比“翻一番”的目标,据新华社称,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党代会上首次提出人均收入的增长目标,此前中共仅仅提出GDP增长目标。
这样的一个目标的提出,并不是空穴来风,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名义人均GDP增长率平均高于人均收入大约1.8个百分点,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中国更加注重财富的积累和储蓄,将其用于投资,而非用于居民收入增加,来实现消费的增长。
明确GDP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发展的目标,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显得更加突出,其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胡锦涛也表示,将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同时强调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这也意味着,城镇化仍然是未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无独有偶,“北大博士”李克强的博士论文也以城镇化为题。而以城镇化为主导目标的“十二五”计划的起草事实上也在中央的全盘统筹下、由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负责协调起草工作。这不仅体现了中共在政策决策执行上的传承,也意味着到2015年前中国的整体经济政策将不会出现重大的变化。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变化是,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被任命为中纪委书记,也意味着执政权力将向总理进一步集中,其考量可能是出于保持整体政策的连贯性,强化执行力度。
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城乡一体化也被重点突出,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增加投资,也将通过城镇化来实现城乡结合,来推进城镇和乡村的协调发展,增加人民收入,并实现消费的最终增长。
当然,更有内涵的城镇化需要产业升值、服务业的发展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这样才能保持发展模式的竞争力。要达到这一目标,中国金融市场化必须加速,打破国有体制对金融和其他服务行业的垄断,扩大民营资本对这些行业的准入,投资与营运。
在这一过程中,更需要加快改革目前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同时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保障制度也将同时覆盖城市和农村居民。社保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一向是学界公认的推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而很多相关研究也表明,社会保障的投入可以产生成倍的最终支出,也有利于中国真正实现消费推动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此基础上,收入的公平和有效率的分配,则是重要的配套举措。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的完善,更加重要的是进一步推进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所有制改革,使政府税收更多的用在民生上,并真正确立纳税人制度。
这样的一幅完整愿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思维。事实上,对于中国未来经济的改革方向和政策取向,中国领导集体早就在过去的讲话中多次提到,总体思路与正在实施的十二五计划也基本相同。
重要的是,在十八大上对这一发展思路进行明确描述,并形成经济共识,意味着中国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已经确立的政策基调,同时,这也暗示中国将顺利完成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这对于外界观察者来说也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大致确定。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意味着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这样的政策并不意味着中国仍将忽视消费,恰恰相反,保持投资增速,事实上是在一定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推动经济转型的发生,以保证经济的平稳转型。
当然,留给第五代领导集体的不只是“十二五”余下的2013-1015年,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的10年作出规划。按照目前的发展规划和速度,而到2016-2017年左右,中国人均GDP将很可能接近1万美元,按照亚洲开发银行的计算,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则将接近1.7万美元。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经历市场普遍担心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当口,如何在制度改革上进行顶层设计,使制度与生产力相匹配,获得持续发展和增长,才是第五代领导集体面临的真正难题。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