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中国官方的PMI指数和汇丰PMI指数在一年内第一次全部超过了50,并且数值非常接近。
官方的数字是50.6,而汇丰的数字则为50.5。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来说意味着毋庸置疑的乐观。
但是FTAV的Kate Mackenzie依旧有一些疑虑,因为这些PMI指数并没有让她信服现在中国的经济恢复趋势在长期是可持续性的。
Capital Economics的Mark Williams就汇丰PMI评论到:
“尽管产出非常强劲(从十月份的48.2上升至了11月的51.3),但更为前瞻性的指标没有十月时那么鼓舞人心。产成品库存指标从48.4上升至了48.8,显示出库存出库的速度正在减慢,新增订单指标则从51.2下降到了50.8。”
新增订单的下降并没有帮助消化库存。库存量曾经在今年年中达到有问题的高度,但在之后几个月里好转,法兴银行的Wei Yao也对于官方PMI提出了相同的看法:
“原材料库存指标依旧处于收缩状态,读数为47.9(十月份为47.3)。而产生品库存的缩减速度要比前两个月慢(十月份为48.1,而九月份则为47.9)。”
更令人担心的是在就业方面没有任何的进步迹象:
这可能仅仅反映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演变,意味着自动化的提升,但确实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风险。这还可能和小型企业至今恢复的最差有关:
大型企业多数是国企,他们在融资方面享有不平等的优势。尽管如此,尽管中小型企业占GDP的比率较小,但它们却效率更高且雇用了更多员工。
谁说中国政府正在为就业率担心?事实上,中国政府自己业承认这一点,毕竟中小企业是大雇主。政府去年宣布要帮助中小企业,例如让它们更易获得信用贷款,但现在看来这些口号似乎并没有凑效。
正如Williams所写到的,中小企业相对较差的发展表现出旧的增长模式近年来已经卷土重来:
“这符合中国的经济复苏是由基础建设推动的这一观点,因为基建倾向对大型工业企业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