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服装库存够国人穿三年”传言四起,虽经有关方面“辟谣”,但“高库存”已经成为包括服装在内的制造业、流通业的“不堪承受之重”却是不争的事实。
去年6月1日,商务部正式发布了我国库存积压商品流通领域首个行业标准—《库存积压商品流通技术规范通则》(SB/T 10698-2012),填补了库存积压商品标准空白的同时,也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库存积压商品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提供了经营参考和规范保障。
为什么库存商品会成为库存积压商品?为什么网络营销成为库存积压商品的甩货机?电商大战成为库存积压商品的甩货季?除了调剂中心、旧货市场、尾货市场、电商外,哪里还是库存积压商品的藏身之处?当库存积压商品以万亿元计,而且数字规模不断攀升的时候,去库存化必然成为上游制造业、下游流通业共同面临的巨大、巨难课题。
或者很多企业界人士会说,对照标准中库存积压商品的定义(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产生的,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积压时间在三年以内,仍保持全部原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或物资),我公司库存积压商品“零库存”。
但是我相信,对照滞销机定义(进货60天以上,及付款30天以上未实现销售的商品或物资),很多企业界人士则会大摇其头,摊双手做无奈状。
对于流通企业而言,在经济上升期,勤进快销,既有条件,又有可能,可以轻松实现;但是,在经济下行期,勤进快销,条件很高,可能性很小,必须非常努力才能够实现。所以,经济上升期,缺货是一种常态,缺货研究成为一个时髦的课题。但在,经济下行期,库存积压或将是一种常态,库存消化或将是一种常规工作。
所以我奉劝那些两眼习惯性的盯住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及上述指标增长率的企业界同仁们,改变习惯,调整焦距,牢牢盯住“库存周转天数”这个指标。因为时间就是成本,没有库存周转天数的下降,就没有资金周转率的提高;而没有资金周转率的提高,就有可能导致公司运转的停摆,资金链的断裂。
流通,流通,流则通,不流则痛。我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很多流通性企业,表面上死在市场上,实际上死在库存上。没有上游的生产,就没有下游的流通,而没有下游的流通,就没有上游的再生产,所以我也相信,一旦流通企业普遍性滞胀,那么上游企业也将最终死在库存上。
是以,去库存化实乃当务之急,又必将是长久之计。何以言之?
第一、去库存并非零库存。虽然个别企业家很多年之前,便提出零库存的概念,但我对“利用市场优势(支配)地位或其他条件将上游库存转移为下游库存的‘零库存’或者‘微库存’”并不苟同。
第二、提效率就是降成本。中间商、零售商的库存更是库存,去库存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库存周转效率,而不是时下流行的制造商向流通商大批量低价格高返利的转移库存。制造业的轻库存化不能以流通业的重库存化为前提,为代价,因为没有流通企业的库存周转率提升,就没有制造企业的再生产增速,而库存转移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反而使之在反方向越走越远,最后导致流通企业的滞胀,制造企业的停产。库存周转效率提高,同时也意味着资金周转率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库存成本的减少和衍生收益的提升。所以,去库存化并非制造业的专利,更应该是制造业、流通业共同研究、解决的课题。
第三、降成本并非减投资。虽然,我极力反对一众企业趁着“国家大力发展物流产业的”政策东风,一窝蜂的上马物流基地,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严重浪费的做法。但是,并不反对那些真正利用物联网技术,发展城乡共同配送的物流投资项目。相反,我认为集约化的共同物流,是最好的节约社会资源、降低企业成本的方式。
但是,去库存化的课题,不仅仅是物流效率提升,也不仅仅是流通效率提升的问题,而是制造业供应效率,流通业采购技术及物流业协同技术一体化、提升供应链效率的系统性课题,是一个时间、空间、虚拟、实体、软件、硬件、人力、物力、财力,一个都不能少的大课题。(作者系全国消费电子渠道商联盟秘书长,长期从事家电流通市场研究及海外情报编译及家电流通企业经营辅导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