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400元/吨的敞开收储政策,如同大堤一般保护着国内棉花市场价格,而国外棉花价格则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持续下滑,内外价差高达5000元/吨。如果国储棉简单抛售,将对国内棉花价格形成重压。
管理层最终选择与滑准税配额捆绑的政策,且竞买底价定在19000元/ 吨,按照3∶1的比例配备,进口棉价若为14000元/吨,企业购买4吨棉花的平均成本在17750元/吨,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用棉成本,又不至于对现货市场造成过大冲击。当然,主要的受益者是5万吨以上的纱锭企业,而中小纺织企业则要继续忍受高成本的压力。
在这方面感到失落的也有专门从事进出口的中小贸易企业。由于每年为配额奔忙,他们必须花费较大精力掌握配额资源。决定企业经营效益的不再是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多地是获取配额的能力。
本次的配额分配政策再一次把中小企业限制在了门外,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也不利于公平竞争。“粮票都取消了很多年了,但棉票依然存在,这提供了转让与寻租的空间。”一位小型棉纺企业负责人表示。因此,我国棉花产业如何融入全球竞争,需要管理层从战略高度计议。
此外,由于进口棉不能在郑商所进行交割,阻碍了中小贸易企业在进口贸易中的套期保值操作,打压了他们的交易积极性,企业希望交易所尽早考虑进口棉的交割问题。
作为过渡性政策,本次抛储与收储并行,抛储与配额进行捆绑,有积极的意义,但不是长久之计。对于棉花这样的战略产业,管理层应从市场规则制定、秩序管理、确保公平的角度来制定调控政策,同时做好裁判员,让棉农、加工企业、纺织企业都能在市场中自担风险,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学会市场分析,进而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