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补思路
1、实行科研机构和工业合作,向种棉大户或地区定向提供优质棉种,纺织企业按市场价定向收购,既用科技手段保护了棉农的利益,又保证了工业用棉的稳定。
2、继续实施棉花收储政策,但要在新棉播种前提高当年棉花临时收储价格,以调动棉农植棉积极性。
3、参照粮食直补政策办法,按照补贴不低于100元/亩标准,尽快建立棉花直补机制。
棉花问题今年依然无解。
4月12日,发改委网站发布公告,为稳定棉花生产、经营者和用棉企业市场预期,保护棉农利益,保障市场供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制定了《2013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经国务院批准,予以发布。
这一政策的继续实施,对于纺织企业来说,棉花问题将继续把他们推向悬崖边缘,发展困境进一步加大。
“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继续实施,意味着我们纺织企业面临的困境将会继续加大。”江苏的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张经理很无奈。
在棉花产业链另一头,棉农对此同样也表示担忧。“现在棉农成本越来越高,今年不知道收益多少,希望不要亏就行了。”山东棉农刘绪森担忧地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多次强调,“如果对当前棉花政策甚至体制不给予及时调整,不仅影响到纺织的产业安全,最终必将影响到棉花产业的发展及棉农的利益。”
棉花问题已不仅是影响纺织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而且已经成为关乎棉花产业链安全的一个重中之重问题。
困境中的纺企
2012年,对于纺织行业来说,是艰苦的一年。
“去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景气以及各种因素的制约下,企业发展很困难。”福建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张经理无奈地告诉记者,“去年公司利润与同期相比下降了近一半。”
山东一家纺织企业马经理也直言:“订单少了很多,发展比较困难。”
专家分析,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国内外棉价倒挂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影响纺织行业2012年运行发展的三大因素,而国内外棉价倒挂的影响最为突出。而造成国内外棉价倒挂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
2012年9月3日,国家同时启动了放储与收储政策,起拍价格为18500元/吨,实际成交价格折328级价格为18640元/吨。与此同时,2012年9月10日启动收储政策,收储固定价格为20400元/吨。而在当时,国际棉花价格约为14000元/吨,国内外棉花每吨相差近5000元。
在此背景下,印度和巴基斯坦价格低廉的纱线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对我国纺织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纺织企业产品出口受阻,有不同程度的关停限产情况。
这种情况在棉纺织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在去年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中显示,2012年,我国棉纺织行业纱线产量下降了2.49%,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17.5%,主营业务利润降幅是50%,出口交货值下降了13%,从业人员减少了5.3%,亏损面达到了30%⋯⋯
国内外棉花价差的扩大也使得我国在棉制纺织品进口方面呈现出快速增长。2012年全国棉制纺织品(除服装)进口额为74亿美元,同比增长24.7%,增速较2011年同期提高19.2个百分点。其中,2012年我国累计进口棉纱线153万吨,同比增长68.9%,棉纱线累计进口金额约50亿美元,占棉制纺织品进口金额的67%。
与此同时,棉制纺织品出口却呈现出下降趋势。2012年我国棉制纺织品(除服装)出口额为254亿美元,同比下降3.3%。
“我们所有产品凡是和棉花沾边的,出口都在下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表示。
事实上,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影响的不仅仅是棉价差。“国储棉的棉花根本就无法用,质量下滑,三丝太多了。”张经理告诉记者,为了保障公司的产品质量,只能以25000元/吨买质量好一点的高价棉。“没办法,客户要求高,我们只能买好一点的棉花。”
谁获益最大?
“国家棉花收储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棉农的利益,保护了棉农的积极性,起到了稳定棉产量的作用。但是,这也导致国内棉价与国际脱轨,国产皮棉品质也因此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纺织企业的竞争力被严重削弱。”河南一家纺织企业刘经理表示。
刘经理举例说,以纯棉10支纱为例,按照目前放储价18500元/吨,纺织企业将皮棉纺成棉纱,原料成本大概就在20000元/吨左右,加上至少4000元/吨的加工费用,原料、成纱的运输费1000元/吨,共花费成本25000元/吨,而纯棉10支纱市场价格最多25000元/吨,少则甚至23000元/吨。“企业根本就没有利润可言。”
事实上,在棉花临时政策实施下,尽管有国内收储价格的支撑,但棉农的利益也并未得到保障。
“现在种植棉花效益一年不如一年,而且棉花种植费工又费时。”山西运城棉农李六一表示。
以当前棉花收储价格20400元/吨为例,棉农交售籽棉的平均价格约4.5元/斤,如果每亩产量平均在500斤左右,按照当前农民种植成本大概在2000元/亩左右,每亩地棉农实际上收益在250元/亩左右。
收益的减少,使得国内棉农种植积极性也呈现下降趋势。据中国棉花协会3月份种植棉花意向调查数据显示,预计2013年全国植棉面积6846万亩。调查的2832户棉农中,准备减少植棉面积的棉农占30.6%,准备增加的棉农占22.6%。按照被调查棉农植棉意向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全国棉农平均种植意向减少6.4%。
纺织企业和棉农都没得到保护,那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究竟保护了谁?
按照棉花临时收储制度规定,收购上来的是加工过的皮棉,而不是直接从棉农手中收籽棉,那么棉花加工企业从中获得多少利益呢?
依然是以棉花收储价格20400元/吨为例,棉农交售籽棉平均价格按照4.5元/斤交给棉花加工企业,棉花加工企业从收购籽棉到加工成皮棉(加工成本为900元/吨左右),皮棉市场流通价大约为19500元/吨,由此可见,棉花加工企业每吨收益大约在1000元/吨左右,收益远远高于棉农。
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究竟保护了谁?答案显而易见。
政策“四面楚歌”
“过去企业用棉一般在70%~80%,今年大多数企业下降到40%~50%。”福建一家纺织企业陈经理坦言:“巨大的棉价差让我们不得不减少用棉。”
陈经理表示,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虽然对高棉价的限制和促进棉农种植有着积极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让国内外棉价进一步拉大。
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看来,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应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只要能满足这个行业的发展,不管怎么收,都要照顾两头。这两头一个是棉农,一个是纺织。如果只挑一头,就非常累,我们也不希望这么下去。”朱北娜表示。
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高芳也同样认为,“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走到现在,已经脱离了政策设计者原来的初衷了。目前棉花收储政策执行了两年,到现在却有点‘四面楚歌’,全球都在关注这个政策。”
“棉价问题在短期内还是一个死结。”高勇也表示,这么高的棉花价格,让企业的纱、布产品出口价格丝毫没有竞争力。“仅靠纺织企业自身调整很难彻底化解价差造成的影响。”
棉农直补呼声渐涨
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所造成的影响,已经引起了棉花产业链各方面的关注。那么究竟何种政策才能破解当前棉花问题?
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外棉价长期严重倒挂最终将危及棉农利益,建议调整我国棉花收储政策,并对棉农实行直补,保障种棉积极性。
“希望棉花能享受跟粮食一样的补贴待遇,给予农民直补。”高勇表示,加大对棉农的补贴力度,最好能够实现对棉农直补,从制度设计上保护棉农利益。
高芳对于棉农直补也持支持态度。她表示:“我们也提了很多的政策建议,从去年我们给国务院写了两个报告,提了五项政策,其中包括能否给棉农直补。”
纺织企业和棉农对于棉农直补同样也表示赞成。
“我希望能有这个政策,因为现在种棉基本没什么收益。”刘绪森表示,棉农直补如果能像粮食直补的话,能够保障棉农利益,同时也能提高种棉的积极性。
刘经理也说:“如果实现棉农直补,对于我们纺织企业来说或许能缓解我们的压力。”
不少棉纺企业也建议实行科研机构和工业合作,向种棉大户或地区定向提供优质棉种,纺织企业按市场价定向收购,既用科技手段保护了棉农的利益,又保证了工业用棉的稳定,打开了如何补贴棉农的另一个思路。
实际上,提出棉农补贴政策的呼声不仅仅是这些。
今年两会期间,卞志良、王树理、刘大钧等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提高棉花临时收储价格和完善种棉补贴政策的建议》,建议国家继续实施棉花收储政策,尽快在新棉播种前提高当年棉花临时收储价格,以调动棉农植棉积极性。参照粮食直补政策办法,尽快建立棉花直补机制。按照补贴不低于100元/亩标准,实施对种棉农民直接补贴,以稳定棉花种植面积,保持国内棉花自给率。
提倡棉农直补政策的还有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在2013年全国政协提案建议,试点棉花种植直补政策。加快研究并试点实施棉花种植直接补贴政策,改进现行的临时收储价格确定机制,在增加农民直接收益的同时,发挥市场对国内棉价的调节作用,激励棉农种植优质棉花,提升棉花品质,并为纺织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