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内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反映,受到禽流感疫情的影响,近期羽绒原料价格比去年大幅上涨约70%,且十分紧缺。据羽绒服、羽绒被及羽毛球生产方预计,今冬终端产品的市场价很可能会上涨。此外,许多国外采购商也变得十分谨慎,纷纷要求国内相关羽绒制品出具海关安全证明,以表明产品未受禽流感病毒污染。
本来禽流感并不可怕,但没想到其负面影响却让羽绒服企业像得了禽流感一样难受。正因为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很高,因此更应该理性看待这一问题。在人们眼中,羽绒服企业和其他服装品类的企业相比,似乎异常脆弱,任何一点和产业链相关的不利消息甚至都会危及企业的生存。那么事实的确如此吗?
首先,气候应该是大家听得最多的一个因素,其中的逻辑是,如果某年的冬季不太冷或者寒冬来得太迟,那么人们就会因为保暖的需求降低而推迟或者放弃购买羽绒服,进而导致产品大量滞销,让企业陷入被动局面。实际上,羽绒服企业对现金流的需求更高,原材料成本占据了企业运营的大部分资金,因此,羽绒服企业更容易受原材料价格波动、产品滞销等因素影响。
其次,对出口型羽绒服企业而言,他们每年还要和环保人士持续性地进行“绿色遭遇战”。尤其是在欧洲,和欧洲企业相比,中国出口的羽绒服产品因为原材料供应充足,成本相对低廉,加上各个环节的精挑细选,因而拥有较好的市场竞争力。在这种所谓的“比较优势”之下,中国羽绒服企业往往会被国际环保组织更加“关注”。
“活拔绒”就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在一些动物保护者眼中,中国羽绒制品企业使用的绒毛是活生生地从禽类身上拔下来的,并广泛在国外媒体上传播。一方面,直接导致原料出口型企业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会更加困难,另一方面,从中国进口的羽绒服产品销售也会因此受挫。
羽绒行业的免疫力其实并不低,从源头上看,小小的禽流感之所以能在行业内引起风吹草动,还是因为羽绒产业链的整合度不足,行业内还有不少企业处在原材料加工销售或开发低端产品的初级阶段。
只有企业走出这一阶段,暖冬、活拔绒、禽流感这些外部因素,才不会随随便便地就把企业推向生死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