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8%,比4月份回升0.2个百分点,分项指数中多数指数有所回升,整体走势好于历史同期,显示当前经济运行基本态势稳中见升。
这一最新数据好于经济学家的预期,也是PMI指数自2012年10月以来,连续第八个月居于50%荣枯线以上。PMI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经济学家此前普遍预计官方PMI的走势将与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预览指数一致。后者在5月份降至49.6,创下近7个月以来低点,4月份的终值为50.4。5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PMI的终值将于下周一公布。
这两个指数走势之所以出现差异,可能是因为汇丰指数在编制过程中给予了中小出口型企业更大的权重,而在官方指数中发挥影响更大的则是那些大型国有企业。
“当前经济虽不能说进入上升通道,但也并非如此前人们担心的那般趋缓,平稳运行的趋势为未来稳定增长奠定较好基础。” 新华社报道援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的分析称,PMI整体走势好于历史同期,显示当前经济运行基本态势稳中见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也认为,PMI指数小幅回升,各组成指数总体平稳,表明经济回稳的态势趋于明显。
大中型企业经营持续好转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1.1%,比4月份微升0.1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51.4%,比4月份上升0.7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7.3%,比4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
综合年初以来的数据可见,企业经营形势逐渐转好。今年以来,大型企业一直稳定在51%以上,波动较小;中型企业自3月份以来在50%以上持续小幅回升。目前大中型企业PMI指数均回升至去年同期水平之上,反映出大中型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好转,微观经济基础趋向改善。
分地区看,东部和东北地区PMI分别为51.7%和51.4%,高于全国0.9和0.6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上;中部和西部地区PMI分别为49.3%和49.1%,低于全国1.5和1.7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下。
昨日公布的分项数据显示,行业企稳回升基本面扩大。21个行业当中,有14个行业PMI指数达到50%以上,显示多数行业企稳回升。钢铁、有色等周期性行业回升明显,新订单指数回升均达到2个百分点,生产指数回升超过4个百分点。同“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消费品行业回升也较为显著,其PMI指数回升至50%以上,显示公众消费需求趋升。
结构调整进一步显示成效。今年以来,装备制造业产需持续同步回升。5月份回升进一步加快。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均达到58%以上,较4月份回升超过4个百分点,显示出装备制造业在需求支撑下稳步回升,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库存调整呈见底迹象。企业采购活动增加,库存有所回升,购进价格明显反弹。采购量指数为51.5%,较4月份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保持在51%以上。与此相应,产成品库存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低位回升,购进价格指数明显反弹,较4月份回升5个百分点。综合来看,当前企业库存调整呈现见底迹象,后期采购、补库等经营活动趋于积极,将为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带来一定空间。
需求侧偏弱 产能仍过剩
不过,结合今年以来PMI的表现,仍需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需关系来看,需求侧偏弱。目前生产指数已回升至53%以上,但新订单指数水平却是51%略强。企业反映订单不足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5月份,受调查的企业中,反映订单不足的占42.7%。从生产角度来看,产能过程、高耗能行业生产呈现明显加快趋势,值得关注;二是小企业经营状况一直起色不大,从业人员指数下降,政策层面仍需增加小企业扶持力度;三是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尚需发力。最近两月中西部地区PMI指数呈现较为明显的下行波动特点。
新华社报道援引国泰君安宏观经济分析师薛鹤翔的观点称,中国中上游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较大,刺激政策出台后对中上游制造业拉动作用往往仅有一个季度,当补库存进入第二季度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带来的负面冲击。
“近两年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呈现两大蔓延趋势,一向新兴产业蔓延,二向上游资源类企业蔓延,从而倒逼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诚信高级分析师王立芹称,另一方面,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公众,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要求企业不得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排污标准。
蔡进提醒,整体来看,当前经济运行处在转型、调整阶段,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还需进一步巩固;张立群也表示,经济转型的影响未来将继续显露,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仍然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