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注定重演日本式的“失去的十年”吗?中国当前的经济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存在三个相似之处:债务水平高且一直上升、出口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和人口老龄化。中国能够避免陷入日本式的通缩,但是条件是它得从日本清理银行体系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与当今中国之间的惊人相似之处就是债务水平。1989年,日本私人信贷总规模大约是GDP的200%。现在,中国的债务比率也大致相当。
另一个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的重要因素是,货币升值和出口竞争力的下降。这现在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正如25年前的日本一样。
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经通胀调整后的日元与贸易货币国的汇率在15个月内升值了30%。为了应对出口的下降,日本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最终,日本失去了对信贷的控制。
人民币的升值速度一直稳步有序。但是,考虑到积极上升的工资成本,人民币兑其它主要货币自2005年以来已经累计升值了47%。1985年到1989年间,日本的经常账户盈余仅收缩了2个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自金融危机以来已经大幅下降:从2007年占GDP的10%下降至过去四个季度的2.5%。
中国为应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和衰退已经导致借贷增加,尤其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据路透Starmine数据的一个分析师称,去年,中国市值超过10亿元的中型企业的利率成本已经吞噬了营业利润的25%。10年前,该数值仅为14%。
人口老龄化也限制经济增长。1989年,日本老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为17%。20年后,日本的这一比例翻了一番。目前,中国的这一比例低于12%,但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将导致该国加快老龄化。
然而,压垮日本经济的是地产热。1985年到1988年崩盘前之间,东京的住宅用地价格涨至原来的3倍。当许多房屋投机者通过信贷融资的时候,金融市场冷却了。但是,日本允许银行隐藏它们的问题直至2004年,当时的首相小泉纯一郎终于将问题清理干净。
现在,中国当局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据国家审计署副署长估计,中国地方政府的借款规模在2.4万亿到2.9万亿元之间,并将逐渐升值的土地当作抵押品。一方面,监管机构希望打击房地产市场进一步的投机交易。另一方面,戳破泡沫又将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而诱人的做法是隐藏银行系统内或国有坏账银行内的债务。但是,若不减记不良贷款,这将阻碍金融系统运营,也会阻止新投资和经济增长。
但是,中国拥有一些优势。其一,中国仍然在发展,而日本的城镇化在20世纪80年代几乎已经完成。拥有现代工作的城市居民有能力承担更多的债务。其二,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正逐渐提升,这将支持经济增长,并逐步环境债务压力。其三,中国控制国内存款利率和国际资本流动,降低短期债务发生的几率。同时,这也为管理者处理问题赢得一些喘息的时间。
但是,中国经济相对欠发达也是一个不利因素。中国平均收入的实际购买力仅为日本1990年时的1/3。即使在经历过两个“失去的十年”后,日本仍然繁荣发达。相反,如果中国经历一个“失去的十年”,这将折磨中国居民,以及全球其它地区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