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在山东省高青县唐坊镇石家村,记者见到了61岁的棉农郑保具。他家今年种了3亩棉花,由于7月份下了几场大雨,亩产不到400斤,比常年少了约150斤。老郑说:“虽然开秤价到了每斤4.4元,比去年高了4毛钱,但还是不赚钱。”
据山东省棉花协会提供的数据,今年山东植棉面积950万亩,减少60万亩,产量约60万吨,减少10万吨。现在,棉花收购已全面展开,但收购进度缓慢,原因是:一方面,棉农期盼棉价进一步上涨,普遍惜售;另一方面,收购企业收储成本高,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很多企业停收。种棉比较效益低,棉田面积缩减
算起种植成本,种了一辈子棉花的郑保具张口就来:一亩棉田要施底肥(1袋二铵)360元,追肥(尿素40斤)80元,耙地80元,播种50元,浇水200元,塑料薄膜80元,打药(加拌种用药)200元。不计人工成本,一亩棉田的成本投入约为1000元左右。今年棉花按亩产400斤、每斤4块多钱算,除去成本亩收益600来块钱。
看看周边人的营生,老郑心里更不是滋味。高青的唐坊芹菜是个特色产业,今年芹菜行情好,亩收益能达7000~8000元,是粮棉作物的十倍之多。棉花收益跟粮食差不多,但种粮全都机械化了,不耽误打工,一样不少挣。
高青县棉花生产办公室主任韩兆朴说,种棉、种粮占用人工比大约为50∶1,甚至更多。现在农民都兴种上粮食作物后外出务工,务工收入普遍涨到了70~100元/天,现在种棉没有比较优势。
地处黄河下游的高青县是全国百公斤皮棉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棉田面积近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左右,现在则锐减到7万来亩。“这个数这几年已基本能稳住,但大多种在边角地、零散地和盐碱地块,从事棉花种植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和不能外出打工的农民。棉花用途也主要是留作己用了。”韩兆朴说。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山东省东营市。近年来东营棉花多次受灾,棉花涨价棉农收入却不增加,导致种植面积减少。记者从东营市农业局获悉,今年东营市棉花种植面积为204.84万亩,比去年减少54.01万亩,预计明年面积还将缩减。收购成本高,小型棉纺企业陷困境何传民是唐坊镇孟君村的一位棉花经纪人。新棉一上市,他就开始收购。“收购方式是走街串巷、上门拜访,但大多数时候是有价无市。”无奈之下,他只好转战东营、德州等地收购棉花。他说,从2011年起,国家开始收购国储棉,收购价一年年地涨。为及时掌握棉花市场行情,他花了500元订制了手机资讯。但再怎么收,收购量也大不如前了。“20年前,一年的收购量能达到700万斤,去年一年就收了70万斤。”何传民说。
淄博稳?纺织公司是一家位于田镇街道的小型棉纺织企业,总经理张卫东这些天也是忧心忡忡。公司的用棉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国外进口落棉,二是从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棉纺织企业购买。进口棉价格低,每吨能低约4000元。“问题是进口配额太少,高青棉纺企业有20多家,能享受到棉花进口配额的企业仅有4家。现在本地棉收购成本高不说,就这样还收不上来。这几年,中储棉每天都放量拍售,参加竞拍的只是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企业,小型企业无力参与竞拍。”张卫东说。
韩兆朴说,这样下去必然导致行业洗牌,中小企业会因无力经营退出市场。预计未来几年,高青会有一半的纺织企业退出棉纺行业。
多位业内人士建议,目前国家棉花储备政策已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应适时提出商业储备,补充国家储备,参与国家调控。同时,尽快推进棉花现代物流规划,建议近几年依托大型棉花或纺织企业,建立棉花超市,促进棉花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