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副教授)
自2005年我国实行汇改以来,人民币一直保持强劲态势,到今年10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突破6.10大关,再次刷新历史新高!基于汇率变化对我国总体经济甚至经济结构的重要影响,学者对汇率的分析、研究从未降温,相关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开始起飞,国际方面,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吸引了很多大型跨国公司来华发展。国内方面,国企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大增强了经济起飞的引擎。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出现了,由于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消费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过低的消费不能消化掉迅速增长的产出,于是出现了内部失衡。过剩的产出只能出口到国际市场,凭借低廉的价格极具竞争力,经常账户的顺差由此出现。同样的,廉价的成本吸引大量公司来华投资,使我国资本账户出现巨大顺差。经常、资本账户的双顺差,拉大人民币需求,对人民币升值造成压力。
仔细剖析会发现,在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的客观条件下,经常、资本账户双顺差实际上是内部失衡向外部溢出的结果,由此可知,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人民币升值也来源于内部失衡。
中美博弈这个名词自出现以来频繁出现在人们耳边,此处关于汇率的博弈涉及到两个方面:货币政策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为恢复经济一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启动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至今还未停止;对比美国而言,中国为控通胀、稳增长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美国的连续降息和中国的不断加息,导致大量热钱流入我国套利,一方面冲销了提高利率来控通胀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对人民币的升值造成直接压力。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中美两国为加强双方经贸合作而设立,每次对话都会达成若干项“一致”,但这种战略经济对话,实质上内容还较宽泛,不具重要的参考意义。其真正本质是美国向中国施压的另一个平台,以强化美国利益。笔者注意到,每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后都存在一个短期人民币汇率的加速上涨。
关于人民币升值,早在2002年日本就抛出了“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并得到欧美国家的强烈认同。针对中国持续多年的双顺差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指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并向中国施压促使人民币升值。那么人民币是否真的被严重低估?当然不是。西方国家指责人民币被低估的原因是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资本账户的长期双顺差,正如上面笔者讲到的,经常、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实质上是内部非均衡向外部溢出的结果,而并非人民币被低估。
短期内,鉴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延迟退出、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不断施压以及强烈的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仍具有一定的空间。但长期看,人民币汇率会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和经济转型的顺利完成而不断趋于均衡。我国现阶段大力推进的经济转型会从根本上改变双顺差的格局,从而解决国际收支失衡和人民币“被升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