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曾经算是“根本性失衡”吗?
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险些在2008年9月给人民币贴上的标签。此前围绕这一问题,美国财政部(Treasury Department)已领导了长达一年的艰难博弈。
IMF原本计划召开董事会议来商讨这个极具争议的问题,但就在距会议召开只有七天的时候,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破产,再加上市场动荡的不断加剧,破坏了此次会议取得成功的所有可能性。IMF取消了这次会议。
美国不再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外汇政策的批评,而是不得不恳请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债券以帮助稳定市场。
这就是前《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和《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记者Paul Blustein在他的新书《失衡—主宰全球金融体系的机构所承受的艰辛》(Off Balance, The Travails of Institutions that Gover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中的叙述。
通过查阅机密文件、采访和分析取证,Blustein披露了全球金融领导者在努力修复遭受重创的全球经济时所付出的努力,而且全书不乏准确的细节。
在有关外汇政策的一章中,Blustein揭示了IMF在履行其官员所说的核心职责、也就是阻止成员国利用汇率获得竞争优势时所出现的内部政治纷争和效率低下。
Blustein在这本书中提到,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Henry Paulson)曾在2008年努力争取通过IMF对中国的外汇政策进行谴责,其努力程度之大,以至于时任IMF总裁的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对一位德国外交官抱怨说,美国的这一做法无异于“胁迫”。
Blustein援引卡恩对时任德国财政部国务秘书Thomas Mirow所说的话称,美国想给中国贴上标签。
卡恩表示,鲍尔森说,如果IMF不使用2007年有关汇率问题的决议,那么IMF就是名存实亡,这简直就是胁迫。IMF当时需要美国国会批准美国所承担的IMF融资份额。
由于担心美国政府的行动,中国官员向IMF的法律部门寻求相关建议,因一旦IMF给人民币贴上“根本性失衡”的标签,中国将极易遭受贸易制裁。
虽然中国政府谨慎管理人民币的估值问题,但中国否认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不公平地操纵人民币汇率。自2005年以来中国已允许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升值近27%,如果考虑通胀因素,那么升值幅度更大。相对于一篮子其他货币,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并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许多美国律师、工会和企业界仍在抱怨,为在全球市场获得出口优势,中国令人民币汇率不公平地偏低。他们批评美国财政部(Treasury Department)在过去20年中的半年度汇率政策报告中一直未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
美国官员表示,他们更倾向于以多边形式解决这一问题,而非单边声明,部分原因是担心引发报复行动或加剧其他贸易问题。
但这些国际多边行动经常会受到其他政治调和因素的阻挠,正如Blustein在书中提到的2008年9月时的情况一样。
IMF的批评者称,IMF的内部政治色彩令该机构无法有效地挑战那些利用本币获得竞争优势的国家。
IMF的内部审计机构曾就IMF的外汇监管提出过严厉批评。独立评估办公室(Independent Evaluation Office)发布了一篇关于IMF作为值得信赖的咨询机构的作用的报告,报告指出,强大的成员国正滥用权力将敏感信息从IMF员工评估报告中删除。
独立评估办公室表示,有时,允许删除的标准过于宽松,比如,允许删除外汇评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