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 公告通知 | 配额查询 | 招标专栏 | 配额行情 | 清关情况 | 配额快讯 | 配额分析 | 配额调剂 | 签证情况
 你现在的位置:频道首页 >> 信息正文
侯延琨:出口还能继续支持中国GDP增长吗?

发表时间:2013年12月18日

  长期以来,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口却似乎在逐渐丧失动力,2012年出口仅增长8%。与此同时,关于工资上涨、民工荒、人民币升值的担忧与议论不绝于耳,种种迹象均指向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正在减弱……中国出口竞争力下降了吗?出口还能继续支持中国GDP增长吗?出口的走弱究竟是一个长期趋势,还是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过程中不得不经历的阵痛?

  从数字上来看,中国出口产品在欧美的市场份额的确出现回落。201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制成品占其全部制成品进口的比重较2010年的峰值下滑了0.4个百分点;欧盟从中国进口的制成品占比也从峰值的27.7%降至26.3%。中国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在全部出口的占比约为三分之一。

  显然,诸如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发达国家设置贸易壁垒等受到社会广泛讨论的因素的确对中国出口产生了影响: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里中国制造业年平均工资从2008年的2.4万元升至2012年的4.2万元,涨幅高达175%,相对于一些东盟国家似乎已经不占优势;1994年以来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达77%,而大部分中国出口产品仍未以人民币计价,无法过滤汇率升值的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与中国贸易摩擦不断,频繁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并设置高额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关税。更为不利的是,未来几年工资上涨似乎仍然是个大趋势──据联合国人口署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会在2015年左右开始减少,其中年轻劳动力(15-29岁)未来10年年均将大幅下跌1.4%;另一方面,尽管人民币升值步伐可能有所放缓,但过去几年累计升值幅度已然十分可观、对出口的负面作用可能持续发酵。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已经进入了一个长期的下滑通道?在我们看来,未必如此。

  首先,上述负面因素对不同行业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其一,工资上涨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轻工制造业的负面影响更大,而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电子、机械设备等)影响较小。一方面,前者人工成本占比更高;另一方面,尽管近几年中国制造业工资涨幅较大,但相对于德国、日本、韩国等机械电子出口国来说仍然具备显著的竞争优势。其二,人民币升值对低附加值制造业的负面影响更大,因为人民币升值直接带来价格压力和制造成本的上升。同时低附加值的产品同质性较高,进入壁垒较低,中国制造同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并没有竞争优势。最后,欧美设置的贸易壁垒大多对低端制造业(如轻工、钢铁等中国具备显著出口优势的产品)的负面影响更大;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积极调整出口结构,国内的出口退税优惠政策则向机械设备、机电等高端制造业倾斜。的确,如图2所示,中国制成品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力下滑主要出现在轻工制造业和金属制造业,而机械/运输设备以及电子制成品在欧美的市场份额不断升高,并未出现减弱迹象。

  其次,来自日本的经验也显示劳动力成本上涨和本币升值并非削弱一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必然因素。1971年以前,日本一直采取1:360的固定汇率制,于1973年起才逐步推行浮动汇率制度。1970年到1985年期间,日元兑美元汇率从360大幅升值到250左右。签订“广场协议”之后的10年间,日元又进一步升值到100左右。同一时期,日本劳动力成本也飞速上涨,制造业部门平均每小时收入从1975年的2.95美元翻了四倍多升至1990年的12.5美元。

  然而有趣的是,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正是日本汽车制造业快速崛起的时期。1970年日本汽车出口总量还只有约100万辆,到1985年已经达到惊人的670万辆,复合增长率达13%,之后10年里虽稍有回落,平均出口也达到550万辆。1980年日本汽车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为16%,到1990年已经攀升至23%。

  面对不利的宏观环境,日本汽车制造商通过提升设计、质量、服务和品牌效应增强了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并且通过精细化生产管理削减制造成本,从而成功实现了竞争力的提升。这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不利宏观因素的存在反而能够倒逼产业改造和升级。

  以笔者所见,日本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在那个艰苦的时期磨练出来的。首先是生产效率的上升,通常人工成本上升最快的阶段也是机械化率上升较快的时期,从而有效控制了单位人工成本的上升。其次,精益生产、Just-in-time 库存管理和看板生产体系,都是在那一个时期产生的。可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制造业出口本应全面溃败之时,日本制造业却奠定了全球汽车业的龙头地位,直至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将底特律逼入破产的绝境。第三,通过不断创新,推出新产品如自动变速箱、电动窗户、电动天窗,吸引更多的客户,而且可以不断提高利润空间。日本汽车业与电子行业相结合,积极推动汽车电子化,彻底改变了汽车业的竞争格局。最后,就是通过综合实力的提高,提高产品形象,从而提高产品的定价能力。日积月累后,到了21世纪,同样配置的轿车,丰田和本田在美国市场上比同类产品的价格大约高10%左右。

  展望中国的未来,在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行业竞争力继续分化显然是大概率事件。许多低附加值的或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可能会持续逐渐失去国际市场份额,如纺织、服装、轻工、钢铁及其他金属加工业。但在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国企业已经一定程度上完成早期的技术积累和资本积累,正在从早期的粗犷式生产向精细化生产转型。一些中国企业一直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产品正在经历从“低价格、低质量”向“高性价比”的转变,其行业竞争力不断加强,也有能力对抗不断恶化的价格竞争和成本上升。在这之中,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电子设备等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由于高附加值的属性,出口应该不会受到实质性影响,在国际市场的市场份额还会继续上升。

  对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从中期来看,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本地化生产率的提高。过去10年,相对于人工成本13%的复合增长率,单位人工成本的复合增长率只有4%。随着机械化率的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还会继续上升,应该可以一定程度上抵御人工成本的上升。与此同时,OECD-WTO贸易增加值数据库显示,2009年中国的出口总额中国内增加值占比仅为67.4%。换言之,中国全部出口价值中仅有三分之二来自国内,余下三分之一来自其他国家,这一数字大幅低于日本的85.2%和美国的88.7%。而根据笔者在制造业内的调研经验来看,由于统计数据的计算口径问题,国内增加值或许只有50%左右。所以说中国现阶段,某种意义上来讲不是制造业出口,而只是加工业出口。可见中国仍然拥有较大的空间进行本土化生产,通过将国外增加值向国内转移来实现竞争力的增强,增厚盈利能力。

  长期而言,为了保持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制造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其全产业链管理能力、品牌定价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从而可以逐渐完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久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本文作者侯延琨是瑞银证券中国证券研究主管、亚太区汽车行业研究主管,曾连续四年被《机构投资者》评为亚洲最佳汽车行业分析师。他拥有美国康奈尔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东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稿件来源:道琼斯

短信订阅】【信息定制】【发表评论】【收藏此页】【纺织通】【联系行业分析师


相关资讯  
·2024年1-7月中国各省市纺织品服装出口统计表[2024-08-27] 
·2024年1-7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2024-08-27] 
·2024年1-7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市场统计表[2024-08-27] 
·2024年1-7月份中国服装及衣着附件进出口金额汇总表[2024-08-25] 
·2024年1-6月份中国化学纤维纺织原料出口数量与出口金额统计表[2024-07-25] 
·2023年1-12月份中国化学纤维纺织原料出口数量与出口金额统计表[2024-02-20] 
相关出处  
·12月17日看盘必读:大势料振荡为主 短期格局偏弱[2013-12-17] 
·油价走高 利比亚出口中断引发供应担忧[2013-12-17] 
·初步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活动略微放缓[2013-12-16] 
·12月16日看盘必读:政策面消息虽多但未超预期[2013-12-16] 
·2014年我们对中国经济应该有哪些期待?[2013-12-13] 
·油价小幅上扬 燃油库存增加引发忧虑[2013-12-13] 
 
·纺织品HS代码
·输欧盟纺配类别对照表
·输美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输欧盟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配.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织品首.
·06纺配招标公告公布 樊敏.
· 眼光放在本土上——奥特莱斯.
·商务部关于07年度输欧(美)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信息定制
第一纺织专业网站群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