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的官员们已开始意识到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已经过多。由于监管部门为防止人民币过快升值而实施了干预,中国的外汇储备仍在不断增加。抑制外汇储备的增速可能有助于中国从出口拉动型经济向消费驱动型经济的转型。
但最高领导层对社会动荡的担忧意味着情况不太可能很快转变。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央行普遍认为增加外汇储备是明智之举。如果本币再度贬值,外汇储备就可以成为防御武器。
去年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首次提出放缓资产购买速度的想法之后,新兴市场突然遭遇了资本外流,足以说明市场转变的速度之快。由于印度尼西亚央行斥巨资提振印尼盾,印尼的外汇储备在去年4月至8月份期间减少了140亿美元。
中国遇到的问题则完全相反。由于实施了资本管制,中国基本没有被卷入美联储削减刺激措施所引发的资产抛售浪潮。为了压低本币以确保中国出口商的竞争力,中国央行入市大举买进外汇,并大规模抛售人民币。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估计,中国央行在去年10月份可能买进了730亿美元的外汇,为三年来的最大规模,而11月份的规模与之类似。
即便是在此之前,中国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3.66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投向了美国国债等美元计价资产。决策者现在开始担心这样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否过于庞大。
坐拥4万亿美元可能看起来并不是件坏事,但如果这些外汇储备来自于央行对资本流入的应对处理,则可能扰乱国内的货币政策。
为了防止人民币升值,中国央行用新发行的人民币购买了大量外汇。这样做会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所以中国央行通过向国内金融机构发行央票来“冲销”新增货币。此举使得这些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减少,进而推高了国内利率(并最终使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亏损)。
中国的利率水平已远高于其他许多国家,这使得中国成为“热钱”投机的诱人目标。因此,尽管中国实施了资本管制,“热钱”往往也会想方设法地进入中国市场。
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的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ijs)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难题在于,若央行因为大量资本流入而进行干预,则国内市场利率就会上升。而利率越高,就会吸引越多的外资流入,这一局面已令央行苦于应对。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认为,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如此庞大,越来越成为一种负担而非资产。易纲上月在接受《财新》专访时称,外汇储备再继续增多,好处就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高。
他还说,这些成本不仅包括冲销操作的损失,也包括庞大的出口行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但和他的上司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一样,易纲在利率问题上也没有最终决定权。中国的货币政策太过重要,不能仅由央行来决定,需要获得国务院的同意。易纲还同时担任中国央行副行长。
中国央行内部相信市场的技术官员和金融专家或许希望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但中国高层领导人对可能威胁到就业的任何举措都非常谨慎。如果工厂倒闭,农民工涌向广东街头,实现汇率市场化也没有意义。
中国的确在允许人民币升值,只是不希望升值幅度过大。自2010年6月份中国重启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近13%,去年升值3%。但若完全让市场来决定人民币汇率,则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可能要大得多。
将人民币币值保持在低位会加大中国家庭和企业从海外购买商品的成本,不利于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阻碍中国向消费型驱动型社会的转变。另外,这种政策相当于被迫建立庞大的外汇储备,尽管管理外汇储备的官员也称,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远超应对任何突发事件所需的规模。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还会进一步加快。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认为,未来一年中国央行可能会再增加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这也是该机构认为的防止人民币突破1美元兑人民币5.90元所需增加的外汇储备规模。目前美元兑人民币报6.10元。
该公司的首席亚洲经济学家Mark Williams在周一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中国央行将不得不在允许人民币大幅升值和海外资产继续增加之间做出抉择,我们预计决策者还是会优先选择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