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6日,我们推出了“聚焦设备维修”栏目,作者在“关于纺机设备维修思考(上)”的报道中对如何做到设备“点检”四个“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期栏目作者将对纺织企业内部设备维修过程存在的五大问题进行分析。
虽然纺织企业都知道设备维修管理质量的好坏对设备性能能否正常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不少纺织企业的设备维修管理工作却并不尽如人意,不少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尚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纺织企业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落实、细化企业管理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许多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已经在纺织企业中深深扎根。从最开始的“全面质量管理”(TQC)在国有企业全面推行,到现代化管理18法、5S管理、“全员质量管理(TQM)”,这些质量管理制度都曾热极一时。但是,目前国内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纺织企业,能够真正把先进管理作为企业规章制度执行好的却寥寥无几。
笔者曾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在安徽华茂公司进行过一段现场学习。当时我最大感触就是,华茂公司之所以在行业中成为响当当排头兵就是因为做事“认真”。我在华茂公司深深感受到TQC全面质量管理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个班组、每个人,融入每个人的内心。
二是企业在改革精简人员过程中,没有坚持把保障设备维修质量作为前提。近几年,由于整个纺织产业格局在不断变化,尤其是用工成本大幅提高,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渐消,减少用工势在必行。
应该说,减少用工不是什么坏事,但是让人忧虑的是目前不少中小企业存在盲目减人的倾向。这些企业用工不是根据设备维修保养的实际项目和需要安排,不管是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纺织设备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设备,一律简单按照所谓标准进行减人,这种做法造成了有关维修项目的缺失。另外,不少维修人员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便从单一技能工序一下调到多工序技能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一些技术含量高的进口设备维修人员,不经过系统培训就赶鸭子上架直接上岗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此外,有些企业还存在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的情形。笔者了解到,目前不少民营企业既没有设置设备专管部门,也没有配备专业设备管理人员,这必然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脱节,甚至还会出现“三不管”的局面,使设备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三是随意简化管理操作,制度不健全、不科学。不少私营企业虽然制定了“定人定机”的制度,但是却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设备保养制度,或者虽然制定了机械设备的保养制度但却不够科学、合理,更不要说对机械设备与器材建立台账、技术档案了。这些企业对机械设备的具体使用情况不仅缺乏详细的了解,而且还随意简化管理,缩减管理环节,进而造成管理的松散与混乱。还有一些企业虽然配备了专业设备维修人员,但也会因为没有详细、科学的保养制度约束,设备检修时往往随便应付了事,一旦设备出现问题,会出现找不到具体负责人的情况,这些情况都会造成设备故障增加,提前老化。
四是设备管理轻执行,重应付。目前,不少企业过分强调效益为主,不仅设备维修保养周期可以为效益让路更改,而且维修内容也可以减少,维修保养制度可以随着老板的指令灵活改变。一些老板甚至把管理制度看做护身符,看做企业门面,即使企业花点钱搞一个ISO国际标准,考虑更多的还是产品销售和应对相关机构认证检查,而不是发自内心地按制度去做。
五是不按机械厂要求进行维修更换。我在实践中经常发现纺织企业设备保养太随意的情况。这些企业要么把旧设备零部件及器材更换在新一代高速设备上,要么延误更换已严重磨损的零部件及器材,或者为了节约成本,购入低速设备上的部件用在高速机上,甚至还有时会以次充好。此外,新一代设备采用老设备加油思维也是不少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众所周知,老设备一般用普通机油、黄油、二硫化钼等,而进口设备润滑油用得不好可能严重影响部件及整机寿命,因此设备加油类别应严格细分,绝不能混淆。但现在企业加油操作中仍存在随意性,如细纱机车头油浴齿轮箱加了非正规厂生产的机油把齿轮严重磨损现象屡见不鲜。有些轴承应该用极压锂基脂却用一般黄油或二硫化钼代替,这使设备寿命大大缩短;甚至有些企业会将前后两种油混加,为了图省事不对轴承进行清洗,这些做法都会给设备造成极大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