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制造业之都”东莞再次名震海内外,但话题主角却不是其经济增速或是“世界工厂”的名号,而是扫黄风暴。
1997年,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改变了东莞,“世界工厂”由此诞生。“世界工厂”成就了东莞,同时也困住了东莞。2009年至2012年,东莞GDP增长率有3年垫底,还有一次排到了倒数第二。而更让东莞市感到心慌的是,身为“世界工厂”却没有一张响亮的企业名片,就如华为之于深圳、美的之于佛山。
2014年,东莞的GDP增速目标上调为9%,重大项目建设成为东莞马年的重头戏,可现实问题却是支撑着东莞经济创造奇迹的仍是民营企业。
一场博弈在所难免,东莞的下一张船票在哪里?
走下神坛的增长率
曾因盛产莞草而得名,因出产莞香而闻名的东莞,曾一度创造了财富急剧增长的传奇。
1978年,港商在东莞创办了全国第一间对外来料加工厂——东莞太平手袋厂,开启了“三来一补”经济形式,直接促使东莞由农业向工业迈进。可以说港商投资是东莞的第一桶金,而紧跟其后的台商的蜂拥而至则把东莞推上了“世界工厂”之路。随后,日韩欧美等国家的企业也纷纷慕名而来,让东莞完成了由农业大县向“制造业之都”的华丽转身。
改革开放以来,2008年以前,东莞GDP每年增长率达18%,创造了富可敌省的神话,也诉说了东莞曾经的辉煌。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东莞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是“借来”的。资金、技术、原材料和劳动力都是借来的,在土地资源、环境资源严重透支,而人力成本又急剧上升的双重夹击下,借来的迟早是要还的。
2009年至2011年,东莞GDP增长率连续3年在广东省排名垫底,2012年数据仍然惨淡,排名倒数第二。但在东莞市市委书记徐建华看来,这过去的4年经济发展是被牺牲的,属于“卧薪尝胆”的四年。
事实上,在2007年东莞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双转型”战略:经济转型的总体方向,是要从过去的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而社会转型,就是要加快推进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
东莞开始“腾笼换鸟”
“2007年东莞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后,确实也抑制了部分贸易型企业的发展。”中山大学教授、东莞市特约研究员林江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GDP增速连续几年垫底以后,东莞市政府就有点急了,2012、2013年就开始发力,通过上马重大项目及固定投资拉动GDP,这也是2013年东莞GDP掉头直上的主要因素。”
在林江看来,东莞2013年GDP增速达9.8%,但这种增长主要是靠重大项目拉上来的,而不是靠内需转化的,普通市民特别是外来务工者并不能享受GDP增长所带来的红利,这种增长不具备可持续性。
“东莞的腾笼换鸟还没成功,严重依赖外向型经济的东莞并不擅长搞拉动内需,2014年东莞GDP即使达到9%,但如果不是靠内需拉动,这种增速的质量也是可疑的。”林江说。
冰火两重天
通俗点讲,过去几十年东莞一直在做两件事:其一就是吸引大量港商台商等投资商到东莞来投资;其二就是吸引大批廉价劳动力到东莞来务工。而需要东莞本地人做的就是提供土地搭建厂房、修建道路。
几十年来“借来”的经济模式让东莞获得巨大的发展,却也严重透支了东莞的土地、环境、资源等要素。2008年一场全球经济危机,更是让中国骄傲的“东莞模式”受到了严重考验。
土地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让东莞这些“借来”的企业头疼不已,撤离东莞已经成为一部分投资商的选择。
2月12日,在常平朗贝、黄埔村一带工业区,随处可见“厂房招租”和“工厂大量长期招工”的信息。据朗贝工业区一家纺织企业招聘人士介绍,招聘是东莞工厂永恒的主题,一直都缺人,但越来越多的厂房空置出来招租却是近几年才产生的现象,“以前这里的厂房很紧俏,需要下手快才能租到。”该招聘人士回忆道。
林江也留意到这个现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外需萎缩,订单受到影响,一些中小型企业陆续关门歇业。你留意下东莞一些镇街的招租广告,有不少厂房出现租不出去的情况。”林江说。
另据记者了解,作为东莞加工贸易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样本、常平镇大型企业代表的代表——东莞晶苑毛织制品有限公司,往年普工回流率高达90%,但今年也面临着用工荒的困境。
林江将“厂房空置招租”和“工厂用工荒”现象概括为“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在全球经济危机袭击和东莞市政府主动转型的影响下,一些厂房倒闭或者是撤离;另一方面东莞存量企业又经常面临用工荒,表面上看是订单欣欣向荣的迹象。
而作为东莞另一腾笼换鸟策略典型样本的各类科技园、创意产业园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境遇。从园区数量、入驻企业数量上看,园内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深入园区企业探访,园区换进的是“凤凰”还是“麻雀”还有待深思。
“我们总部在东莞东城区,主要是研发部在这里,一方面可以响应号召,另外一方面公司也可以获得政策上的优惠。”常平创意产业园内第一批入驻的某网络公司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在常平创意产业园调查了解到,常平创意产业园有相当一部分入园企业总部设在别处,或在广州深圳,或在东莞其他地方。
东莞市全力推进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也存在类似问题。据该园区一企业行政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松山湖入驻企业有近70%的总部不在东莞,很多是总部在深圳,而只是在松山湖园区设个分公司或者建个厂而已。这也是外界质疑东莞市腾笼换鸟后换进来的鸟到底能否真正形成东莞产业转移主力的主要因素。
民营企业的迷失
2014年,东莞市转型再出政策重拳,提出“三重”(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并将其与领导考核挂钩,实施“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
“东莞的转型升级非常的不容易,拉动内需不是东莞所擅长的,过去30年以来东莞都是以外向型经济模式为支撑点的,自主品牌的民营企业又很少,只能通过一些重大项目固定投资来拉动GDP,但是这种GDP的增速是不可持续的。”林江告诉记者。
据林江了解,轰动东莞的“粤海新城”项目,当时东莞并不是粤海控股集团的首选,而是东莞几经努力才把这个项目捧回家的,“但是这种运气不是经常有的。”林江坦言。
而数据也验证了林江的担忧,2012年东莞签约引进了一大批项目,但是由于受土地、资金、环评等因素制约,很多项目尚未真正落地建设,其中引进的重大项目中,有34个存在土地指标缺口,缺口面积8000多亩。
“三重建设”是否是东莞双转移战略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尚不可下定论,这需要时间来解答,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将精力集中在“三重建设”上,意味着民营企业所获得的资源特别是金融资源就可能被摊薄。
“民营企业很现实,你一方面说要发展民营经济,但另一方面你把那么重要的精力放在三重上面,那么民营企业就不会相信你是真的想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就迷失了。”林江称。
而事实上,东莞本身没有多少央企国企,东莞的基础是数以万计的靠贴牌生产为主的加工贸易企业,和一大批投资在酒店、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民营经济,这也是东莞为什么不能创造深圳华为、珠海格力等规模上千亿的龙头企业的现实土壤环境。
“如果说东莞要找准产业转移的突破口,不能说要靠国企央企,希望还是在民营经济上。”林江一语中的。